7.千里大逃亡(第2/2页)

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卧在杂草丛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

凛冽的寒风中,又面临着饥饿的折磨,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距离死神竟是这么近!

有人想,这个时候,如果能喝上一碗热热的小米粥,该多么幸福啊!

然而,冷酷的现实告诉他,这只能是奢求!

刘秀非常现实地对大家说,既然大家都走不动了,那就躺一会儿,但千万不要睡死,明天一早就赶路。

随着夜色一起降临的,还有夜露、寒霜。

太饿了,太困了。

只有体验过这种滋味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饥寒交迫”一词所描述的痛苦。

也不知过了多久,刘秀在迷迷糊糊中闻到了一缕诱人的香味。

这种香味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摄人心魄!

刘秀彻底醒了,他发现,有人跪在他身旁。

他擦了擦眼睛,一看,是冯异。

冯异在轻轻呼唤着他,跪在冯异后面的,是邓禹、贾复、铫期、王霸……

大家全都醒了。

原来冯异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罐豆粥!

不错,就是豆粥,还冒着腾腾热气呢。

刘秀一骨碌爬了起来,用力掐了自己一把,确定这不是做梦,不由得又惊又喜,好你个冯异冯公孙(注:冯异字公孙)!真有你的!

他招呼大家从车上取出用餐器皿,分而食之。

这一顿粥,对逃难人员来说,堪称这辈子尝过的最美味的食物。

第二天启程前,刘秀还回味犹甘,对着大家说:“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刘秀一行人马不停蹄,末路狂奔。

史称他们“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

过了滹沱河,来到下博城西,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三岔路口,该往哪个路口走呢?

就在他们惶惑之际,一个白衣老人像是从地里钻出来一样,站在他们面前,指路说:“信都郡的人依旧忠于大汉!他们在为长安朝廷守城!由此往南走八十里路,即可到达!”

刘秀往南逃亡,其实目的并不是回长安。

虽然他的身份是刘玄册封的“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但一旦回到长安,就等于在河北白白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重新被刘玄控制。

所以在逃亡过程中,凄凄惶惶,不知将归何处。

现在的整个河北,基本都归附了王郎,他们更是看不到任何出路。

突然听说还有一个信都郡(今河北衡水西南)打着大汉的旗号在苦苦支撑,不亚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信都!信都!除了信都,我已别无选择!

到了信都,我就可以亮出我“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将信都的指挥权夺过来,以信都为根据地,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喜出望外的刘秀当下不再迟疑,领着邓禹、冯异等人往信都飞驰而去。

信都太守姓任,名光,字伯卿,是一个不屈不挠的铁骨男儿。

任光是南阳宛城人,算起来,还是刘秀的同乡。

其少时便忠厚诚实,为乡里所爱。稍长,到乡里担任一个“啬夫”的小职,后被拔擢为宛城郡的府衙小吏。

刘玄更始元年(王莽地皇四年)六月,刘 迫降了宛城郡守,任光被刘玄擢为偏将军,往发昆阳。

而昆阳城下,刘秀以三千人已击败王寻、王邑四十三万大军。

任光亲眼目睹了刘秀的赫赫兵威,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在,他受封为信都太守,在河北郡国均降王郎的背景下,他宁死不降,与信都都尉李忠、信都令万修、功曹阮况、五官掾郭唐等人同心固守。听说刘秀来了,高兴得连鞋也来不及穿,匆匆跑到城外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