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退为进(第2/2页)

十一月十日,下诏解放奴婢,明确宣布:曾因贫困被卖的妇孺可以自由回家,买主如有刁难,按律令论处。吏民因饥饿战乱沦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强制不让走的,以卖人罪处置。

奴婢问题,是解放国家劳动力的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汉哀帝和王莽新政都想解决这一问题,但到死都没能解决。刘秀决定把这一问题当作一项大事来抓。

十二月二十八日,刘秀下诏,称:“连年战争,军需紧缺,只能按十分之一收税。现在国库粮米储积增多,各郡、各封国现有田地按三十分之一征税,一如旧制。”将田租的十税一恢复回三十税一。

对于自己的家乡舂陵,刘秀将之改为章陵县,按照刘邦祖籍丰县和沛县的做法,世世代代免除赋税徭役。

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又下诏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大量地裁减军队,一方面减少军费开支,一方面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

……

刘秀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这一系列措施下来,满目疮痍、饱受战火的国家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刘秀本身是太学生出身,深知文吏通熟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情操高尚。

两年时间内,他连续下诏,命令各地官吏推举贤良,到京城参加选官考试,实行“征辟”制度。

所谓“征辟”制度,即在选官操作上分“征”和“辟”两类: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长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二者可以合称“征辟”。

对征辟的条件,是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要求候选人品德高尚,身世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即文化水平要高,是通经的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也就是要熟悉各种法令,并能以之判断是非;“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就是要求办事果敢,善于应变,能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

刘秀要求各地官吏必须严格按照这四条标准选取人才,如有违者,依法治罪。

刘秀为了得到一批有高文化修养的文吏,还多次亲自访求名贤。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严光。

严光是刘秀的幼时同窗,很有才学。

刘秀非常希望这位才德高尚的同学能和自己共谋国是,叫人到严光的家乡去寻找。

可是这位老兄无意为官,知道刘秀找他,就故意隐姓埋名,钻进山林中躲了起来。

刘秀急了,命人画了严光的画像,由寻访的人照形貌察访。

经过多方寻找,才在齐地找到。

严光并不乐意做官,好说歹说,总算肯上京见刘秀一面。

严光到了京城,却不上朝,一天到晚宅在住所不出,指定刘秀要见就来,不来拉倒。

刘秀于是多次光顾他的住所,有时谈得晚了,俩人就睡在一张床上。

严光睡觉不老实,还曾把两只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也任他如此,并不挪开。

刘秀任命他当谏议大夫,严光死活不肯接受。

不久,严光离开了洛阳,径往富春山种田钓鱼,享受大自然去了。

刘秀虽然没得到严光,却因为对待严光的态度,赢得了天下士人的心!

他也因此找到了打败隗嚣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