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士之殇(第2/2页)

除了李膺之外,杜密、范滂和陈寔等被划为“党人”的二百多人被捕下狱。

杜密,字周甫,东汉颍川阳城(今郑州登封)人,与名士李膺齐名,时称“李杜”,太学生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

杜密少有厉志,曾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等官职,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为令长有奸恶者,辄捕案之”,是宦官的死对头。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范滂奉命按察,他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了冀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

这次被捕,到了监狱,狱吏对他说:“凡是获罪系狱的人犯,都要祭拜皋陶。”范滂正色回答说:“皋陶是古代的正直大臣,如果他知道我范滂没有犯罪,将会代我向天帝申诉,如果我犯了罪,祭祀他又有什么裨益?”他这样一说,其他的囚犯全都不祭祀了。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曾任太丘长,故号太丘,后人称之陈太丘。他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陈纪、四子陈谌,品德难分高下,陈寔因此赞:“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友情提示: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成语“难兄难弟”即出于此,本意是说兄弟皆佳,无可挑剔,并驾齐驱。)陈寔和这两个儿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这时他只是个太学生,因为有名望,也被划为党人,有人劝他逃走。陈寔平静地回答说:“我不能逃了,我逃了,大家的胆气就不那么足了。”说完,就收拾衣物,从容上京投案。

不过,也有一些识时务的党人,一看风头太猛,在民众的掩护下,逃跑了。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刘表(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这个哥们儿应该不会陌生,镇南将军、荆州牧,其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称雄一方)。

太尉陈蕃愤然而起,说:“这次所搜捕的,都是饮誉海内、忧心国事、忠于国家的大臣,即令他们犯了什么罪过,也应该宽恕十世。岂有罪名暖昧不明,而遭致逮捕拷打?”他拒绝在党人的审讯记录上签字,极力替党人辩护,被革职。

党人的命运似乎无可更改了。

关键时刻,是窦武救了他们。

窦武上书桓帝,要实行大赦,释放党人。

在窦武的不懈努力下,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六月,汉桓帝大赦,释放了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

这事件,被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持续十个月,没有党人被处死。

倒是党人岑暖在逃亡中,杀死了汉桓帝宠爱的张美人全家二百多口泄愤。

会稽郡人杨乔容仪伟丽,多次上书奏陈朝廷政事,桓帝喜爱他的才貌,打算把公主嫁给他为妻,杨乔坚决推辞。

桓帝不许,杨乔闭口绝食,七日而死。

党人出狱,也就分头回乡。

范滂回汝南,路过南阳,“南阳士大夫迎之者,车数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