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奇士郭林宗(第2/2页)

凡此种种,郭泰周游天下,传授子弟,不下千人。

陈国童子魏昭,仰慕郭泰的才学,专门到郭泰家拜师,他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愿在左右,供给洒扫。”郭泰点点头,同意了。后来,郭泰身体不适,要魏昭给他熬粥。粥熬好,魏昭奉上,郭泰呵斥道:“你给长辈熬粥,敬意却不在粥内,我难以进食。”将碗掷在地上。魏昭又重新再熬,熬好再奉上,郭泰又呵斥他。重复再三,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郭泰这才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诚意了!”就把魏昭当作好友,赤诚相待。

陈留人左原是郡学的学生,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被学校开除了。郭泰在路上遇见他,特地摆设酒和菜肴,对他进行安慰,劝他万不可自暴自弃。他说:“蘧瑷、颜回尚且不能没有过错,何况其他的人呢?”左原虚心听取郭泰的劝导后离去。

有人责怪郭泰和恶人搞在一起,郭泰说:“对于犯错的人,不拉他一把,反而推他一把,最终会将他推到社会的对立面,那样,他就会报复社会的。”左原后来控制不了自己愤怒的心情,结集宾客,准备破坏郡学,可是,郭泰正在郡学讲学,左原见了他,觉得自己辜负了郭泰以前的劝导,仓皇离去。

后来这件事传开,大家全都佩服郭泰。

扶风人宋果,行为粗暴;太原人贾淑,性情险恶,经过郭泰的引导教育,都改邪归正,一心向善,成为了远近景仰的知名善士。

很多屠户出身、卖酒出身、士卒出身的人,因为得到郭泰的奖励和引进,都得以成名。

曾经荐举过郭泰的司徒黄琼病逝,送葬的人高达六七千之多,其中有一个儒生,手提竹篮,跟谁也不说话,径直走到坟前,从篮中取出一个荷叶包,打开荷叶包,取出包裹着的烤鸡,摆在墓石之上,然后转身到附近的溪流汲水,将包裹烤鸡的布絮反复漂洗,布絮原本被酒浸渍,入水便发出一阵阵清香酒气,儒生将布絮里面的酒水点点滴滴,沥在坟前,又从竹篮里取出饭包,拜哭尽哀,旁若无人。

拜祭过后,起身提篮,掉头而去。

参加葬礼的士人,见这人举动异常,不便过问,只是坐在坟墓旁敛坐默视,等他走远,这才交头接耳,猜测此人的身份。

最后大家公推郭泰的学生茅容骑马去追问。

不多时,茅容回来告诉大家,其人为高昌名士徐稚(徐稚,字孺子)。

茅容追上徐稚,曾沽酒设肉,邀其小酌,酒微醺,谈起国事,徐稚始终微笑不答;而问起农事耕种,便一一回答。酒散,彼此起身揖别,徐稚对茅容说:“为我转告郭林宗,大树将颠,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不必凄凄惶惶,于心不安。”

听了茅容的述说,有人说:“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这样说来,徐稚岂不是有失于人吗?”

郭泰严肃地说道:“不是这样的,徐孺子为人清廉高洁,他饥饿时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食物,寒冷时不会随便穿别人的衣服。他答应茅容的邀请,分明是视为知己,刮目相看;不回答国家大事,是由于他的智慧我们可以赶得上而他的故作愚昧我们却赶不上。”

不久,郭泰的母亲病逝,郭泰悲戚过度,哭着哭着,竟然呕吐出一滩一滩的血,他拄着拐杖从守孝的草庐中出来,看见母亲的坟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束生刍(即鲜草),问旁边人,才知有人吊丧,放下生刍走了。人们问郭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郭泰感慨着说:“那人就是徐孺子啊!《诗经》中有一句诗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实际上,我无才无德,情无以堪呀。”

由于郭泰不参与政事,不作危言骇论,所以不受“党锢之祸”的迫害,得以保存其身。

灵帝建宁元年,陈蕃、窦武和李膺等人被害,郭泰哭之于野,他仰天大恸道:“《周诗》有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现在汉室重蹈此辙,恐怕离灭亡不远了!但‘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乌爰止,于谁之屋”亦为《诗经》中的句子)

建宁二年春,郭泰病死于家,时年四十二岁。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来,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合者为其树碑立传,蛮声海内的大才子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对涿郡名士卢植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只有郭林宗的碑铭,文副其实,我毫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