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江南江北(二)(第2/4页)

首先一个是年纪,从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时候就一直边骂着“龟儿子”一边厮杀的向荣今年已经是六十有三了,要这样的年纪还要他出阵厮杀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儿,而且自从去年年代攻打了一次江宁,腿上中了一支流矢,伤势至今未好,别说上马,如今就是日常的走路都要人搀扶了,若不是还念念不忘两江正一匹的提督位置,和担心这发逆未平的责任,向荣早就告老回乡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将帅不和,这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大营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江北大营的陆建瀛还稍微好些,毕竟他是封疆大吏,又是帝师,谁都不得不担心自己得罪了这个人,自己的名字过几日就上了皇帝的御桌上;

向荣则不同,他是自己一步步从行伍之中杀出来的兵油子,对着文官天生就有着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自己却又是手握大权,因此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向荣若是单独对着文员,还能听进些话,若是文员和武将起了争执,那是没话说,独独偏向武将的,加上帮办军务的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西安将军福兴等旗籍大员的制约,在广州运来的广东调派的红单船仍迟迟不到的时候,只能龟缩在大营中不出,陆攻不得,水攻不能,日对坚城,一筹莫展。咸丰四年七月,广东的五十只“红单船”终于开抵镇江焦山江面。

向荣如获至宝,兴奋地和皇帝说:“臣筹船两载,至今甫有转机。”向荣与江北大营商定,五十只红单船,一半留泊镇江、瓜洲江面,归江北大营指挥调度;另一半开赴金陵上游,归向荣指挥调度。红单船大者可安炮三十余位,小的亦可安炮二十位,且运掉灵便,在当时确是水上利器,对太平军一度造成很大威胁。为了对付清军的红单船,太平军曾建造大型木牌(一种能在水上活动的炮垒),顺着东流的江水,冲突而下,支援镇江,但往往被红单船所阻截。这一时期,江南大营清军在金陵上游打了一些胜仗,向荣的处境稍有改善,报给皇上的奏摺多次以六百里里奏捷,因而朝廷对向荣也稍满意而少训斥了。可江宁毕竟是雄城一座,正如向荣的奏章中所写的那样:“金陵城高池深,坚固异常,西面滨临大江,北面则湖水汪洋,其东、南两面,半系小河环绕,仅紫金山龙脖子一隅有旱路可通。又开挖深壕、重堑,密布竹签蒺藜,以营护城,复以城护营,防守极为严密,是以屡攻不能得手,虽有几处大火烧断,发逆又用糯米浇汁修补如初。”

孝陵卫,清军江南大营。

向荣气喘吁吁地坐在帅帐之上,听到外头的亲兵进来禀告说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和江宁知府率了一千六百余人去高资烟墩山驻扎,向荣犹可,只是叹了一口气,边上的漳州镇总兵张国梁忿忿,恼怒地和向荣说道:“向帅!这巡抚大人实在是目无大帅,居然不告而别,独自分兵!”

“不怪他,他也和本帅说了几次,说烟墩山乃交通要道,的确要派人驻扎,原本我是属意你去,可是你又是这江南江北大营中难得的勇将,征战江宁少不了你。”向荣站了起来,蹒跚地走出帅帐,张国梁连忙上前扶住,“加上我脚伤不便,以往的身先士卒也不能了,皇上下旨申饬说我困守不出,我自然也是无话可说,哎,实在是无力上马了。”向荣语气萧索,透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意味来,三年多来,向荣没少努力,也没少挨批评,甚至恐吓威胁。江南大营的经营状况,却并没有欣欣向荣,反而有江河日下的趋势。最初的一万六七千人,走的走,死的死,已经所剩不多。而向荣肩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坐镇城南孝陵卫到七桥瓮一带的向荣,西要打芜湖,东要顾镇江,实在是有些应接不暇。

“何况本帅不识字,凡是廷寄都叫旁人宣读,还有皇上的谕旨,刚开始本帅还以为无什么大碍,现在一瞧,果然不是什么好事儿,军中消息一泻千里,本帅的威严也在皇上的申饬中一落千丈,事已经难以挽回了,眼下也只有固守,然后派出船只和小股队伍骚扰罢了,不过有我在,发逆谁也不敢轻易放肆!”向荣复又振作了精神,白发萧索之间,虎目圆睁,不怒自威的一军统帅模样又在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将身上显露了出来,在其位,谋其政。三年多,从广西算起的话,应该是六年多,与太平天国死拼死磕,对于久历戎马的向荣来说,也许算不得什么。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直面战争,战胜对手,本来就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一次,也是他报仇雪耻的机会。碰到有挑战性的对手,并不是每个军人都能有这种建功立业的机会。

“殿臣,你带着人马去燕子矶、石埠桥一带扫荡一番,不能让江宁城里头的发逆轻易地出城去攻打吉尔杭阿,再派一千人支援给他,虽然他是旗人,可大家都是大清的臣子,能帮上一点就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