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再破大营(二)(第2/3页)

“跑啊,跑到大帅前头去!”

“跑啊!”

李秀成满意地点了点头,“全力追击,我要在德兴阿的帅帐用晚饭!”

“是!”

撒着脚丫死命逃的清军三岔河所部一路狂奔,逃到了石佛寺。只见石佛寺前头的八旗士兵严阵以待,摆好了架势,溃逃的清军瞧见是自己的袍泽,连忙开口高喊道:“前头的兄弟,让我们进去吧!”

“将军有令!前头溃败的往石佛寺两边撤退!不得冲击本阵!”高声传话的是祥厚的一个亲兵,这亲兵是镶蓝旗满洲八旗兵,他的吊儿郎当痞子样就算在战场上也丝毫不减,“将军说了!叫你们安心,有他一日,长毛贼绝对越不过石佛寺!”

阵前逃来的清兵丢下武器,跪在黄泥地里连连磕头,“祥将军公侯万代!”有不少还有血性的溃兵咬着牙留了下来,更多的人却是头也不回地绕过石佛寺,望着西边逃去了。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的名山大川,无一没有寺院僧侣。浦口山陵起伏,峰峦层迭;虽未登入名山之列,但寺庙也是极多,这原因不得不承认是与绿水环绕、景色宜人的定山、宝塔山、浦子山、平山、宣化山等有关。其中仅定山周围就有定山寺、石佛寺等数十座庙宇。

据《江浦埤乘》记载:“石佛寺,在治(县城)东北十五里,宗建炎间建,明万历间乡耆周栋捐修并建东岳殿、华严楼于寺左,又修筑寺前官路二十里,加茸石桥,募置双岸圩香火田三十三亩,摄县事郎文焕有碑记。”

关于石佛寺的来历,浦口附近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在宋代,长江多次泛滥,浦口本是沿江地带,由于当时没有防范措施,所以水患难免。有一年,长江泛滥,浦口地区许多良田被淹没,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奇怪的是,正在这时从长江上游漂来了三尊石佛,漂到石佛寺所在之处,洪水全退潮了。于是,人们重建家园、男耕女织度时光。当时,人们认为这水得以退下是石佛的保佑。所以专门盖起庙宇,把三尊石佛供奉起来,一是对石佛表示感恩戴德,二是便于祈祷菩萨神灵保佑。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它只能表达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否则石佛怎不沉入水底呢?

祥厚全身铠甲,跪在大雄宝殿里面,拈着三炷香闭眼祈祷着,殿里的三尊石佛合眼慈祥地笑着,在线香缭绕中无声地俯瞰着众生。

那个在阵前喊话的亲兵进了大雄宝殿,跪在祥厚的身后的蒲团,悄声禀告:“大帅,溃兵已经到了阵前了,长毛的大军也快到了。”

“唔……”祥厚应了一声,拈着香拜了三拜,站起来把香插在香炉里面,“三儿,你怕不怕?”

“怕。”那个叫三儿的亲兵也站了起来,回答着祥厚的话,“怕的要死,长毛抓到咱们满人都是不留活口的,还要生受许多痛苦,我怕极了。”他继续说道,脸上本来是惨淡的颜色,痛苦地盯着祥厚,不过突然笑了起来,笑的是那样的自豪和幸福,“不过标下的婆娘带着儿子去了北边,肚子里又怀了一个,我们甄佳氏后继有人,香火能延续下去,有儿孙承遗志,日后清明节有儿子祭拜,就算我这时候死了。也不会没脸面去面对列祖列宗,想到这,突然我就不怕了。”

祥厚拍了拍三儿的肩膀,欣慰地说道:“是我对不起你们,害的你们都留在此地。”

“大帅说的是什么话,兄弟们的家人都撤退到了北边,咱们没有后顾之忧,怕甚!只是夫人,啊,夫人来了。”三儿瞧见了帷幔后头转出来的一个中年旗装妇人,连忙行礼请安。

那个中年夫人满脸憔悴,似乎被风一吹就要倒,但极为沉稳地走到祥厚和三儿的前头,工工整整地请了安。

祥厚没动,没有去扶她,直等到那穿着诰命服饰的妇人直起了身子,才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夫人,你这是又何必呢?军中的家眷都依然安置了出去,你留在这里陪着老夫一起死,你总是这么倔强……”

祥厚的妻子摇了摇头,“老爷,妾身跟着您在江宁城中享了这么多年的福,不想离开您半步了,大哥儿有了妻子,二哥和姑娘都已经有了亲事,妾身没什么好挂念的,若是老爷这战有失,妾身绝不独活,妾身是皇上册封的诰命,老爷没有临阵脱逃的事儿,妾身也没有这样丢了八旗脸面的事儿!”

祥厚握住了这个面前陪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老妻,一阵柔情涌上了心头,突然有些愧疚,自己以前太宠爱那几房小妾了,忽略了这个温顺却又倔强坚定的女子,“好好好,请夫人在殿前看着为夫杀敌,咱们夫妻不论生死都在一处便罢了!”祥厚吩咐三儿,“传令下去,今个谁能杀十个长毛乱匪,等到光复江宁,老子就请他去秦淮河上喝一夜的花酒,老子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