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杨柳依依(一)(第2/3页)

“说,什么事儿,咱们姐妹间不能说的。”太后点点头,“妹妹你说。”

丽贵妃瞅见太后的心情尚佳,便壮着胆子说道,“按照道理,臣妾的阿玛仰仗太后的恩德,如今已经是二品的理藩院侍郎了,原不应该再多说什么,可臣妾的舅舅前头在户部当个笔帖式,放了外官,又回了京,刚刚入了流,这不,听说这就要开始京察了。”丽贵妃小心地看着太后的脸色,“外头的风声传的什么话儿都有,听说六爷如今可是要大动干戈,不罢黜几百个,不算完!”

清朝年间,康熙设立了对官员考察的制度,这是效仿明朝的官员管理制度而实施的一项对现任官考核的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对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

按照清朝的制度,京察时三品以下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负责考核,三品以上官员及总督、巡抚等方面大员,则先自陈政事得失,最后由皇帝敕裁。经过考察后,官员按照“称职”、“勤职”、“供职”三种等级,实行奖惩。手段主要有:“列题”,官员可以借此阐述对国家大政的意见;“引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面试,由吏部开具履历单引见给皇上;“会核”,各衙门长官对下属官员进行考核并出具考语。大计采用的是层层考核的办法,从州县官一直到府、道、两司分级实施,对比任职期间经济政绩的优劣,审核稽查官员廉洁奉公的程度。这种京察大计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官员的升转迁徙。

皇太后笑道:“哪里有这么多,还几百个,如此这样,怕是六部九卿衙门都能唱空城计了。”

“臣妾也是无法,臣妾的额娘日日进宫来哭诉,这才求到太后娘娘驾前,总要娘娘给句准话才是。”

“怎么外头都在传要京察了?”太后不置可否,反问起云贵妃。

“旧年娘娘不是和六爷商议过京察的事儿?我是横竖不懂的。”云贵妃说道,“三年一次的京察好像就在今年?故此大家纷纷扰扰都有些担心呢。”

太后点点头,对着云贵妃笑道,“横竖也查不到你家。”

“娘娘说笑了。”云贵妃含笑欠身,武云迪长在军中,自然丝毫影响不到,就算有些许亲眷,也不过是些远亲,能帮帮一把,帮不了,也不敢多说些什么,最大的依仗就在面前。“太后娘娘还是看着丽贵妃吧。”

咸丰朝后宫不得干涉政事的规矩已经都被自己破坏地殆尽,慈禧心里暗暗嘀咕,却也不能多说什么,总不能州官放火,百姓不许点灯吧?太后拉着丽贵妃的象牙色柔荑摸了摸,“你既然说了,那自然本宫会关照着些,不过京察是大事儿。”太后的脸色正了起来,丽贵妃和云贵妃齐齐站起,“从今个起,谁都不许把这里头的事儿说出去。”

“谨遵太后之命。”

“坐下坐下。”慈禧太后摆摆手,“谁都有三亲六眷,我的意思没有说不让你们说情的,自己这么年轻守了寡,难不成给父兄说个请都不行?谁家都没这么理儿,你们说的事儿,我自然会听,能处置的自然也处置完就是了,我的意思是,出了这个门,也不许提起我对谁说过什么话,千万不可泄露禁中语,你们也一列记住。”太后转头朝着殿内伺候的太监宫女们凌然说道,大家连忙低头称是。

“什么人我保下了,也不必多说什么,咱们是好姐妹,自然是有福同享的。”

一席话丝丝入理,又是体熨人心,丽贵妃没有什么不服的,只能是行礼跪下,“臣妾全家有娘娘照拂,实在是三生有幸。”

“别多礼了。”太后站了起来,“走,咱们去瞧瞧两个女儿,如今这宫里头,就没几个小孩。”太后喟叹,“什么时候能多些热闹才好。”

……

鸣锣开道,一顶大红色的八人大轿在恭亲王府朱红色的大门前下轿,恭亲王刚刚下轿,外管家就迎了上来,“王爷。”

恭亲王点点头,看着两侧门口排着长龙的队伍朝着自己行礼,七嘴八舌地喊道:“给议政王请安哪!”

恭亲王微微皱眉,不过也不露声色,朝着大家点点头,就径直进了王府,到了内院,福晋带着几个侍妾上来给恭亲王换衣服,换了衣服,喝了口茶,定定神,这才对着外管家问道:“怎么这些日子外头的人这么多?”

“是,比往日多了一倍。”外管家回道,“这些人都是等着爷见的,奴才套了几句话出来,似乎都是为了京察来的。”

“哼。”恭亲王放下盖碗,冷哼出声,脸色不虞,心里也有些怨念,“都打发了出去,除了曹老爷、朱老爷和几位军机之外,别的人一概不见!”

外管家垂手应下,连忙出去招呼门房了,福晋瓜尔佳氏有些奇怪,“王爷,今天在宫里头事儿不顺?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