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撤帘风波(二)(第2/3页)

“不错。”李鸿章点点头,“我却是忘了这一层,女儿你说的极是。”李鸿章是人精之中的人精,怎么会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果然站在皇太后是女子的立场上来看,这事儿就半点都没错了,中国历史如此之久,这些例子是举不胜举(这个容易联想的事儿真不好),想当年嘉靖皇帝以外藩王爵继承正德皇帝大统,正德皇帝那个老娘,弘治皇帝的张皇后,算得上是尊贵的皇太后了,就算嘉靖皇帝不愿意继承弘治皇帝的入继之子,只是愿意称他为皇伯父,张皇后自己的兄弟犯了事,跪着向嘉靖皇帝恳求,嘉靖皇帝毫不理会,直接处死了张皇后的弟弟,嘉靖皇帝只认自己的生母,而不认这个伯母,张皇后晚年更是凄凉无比,孤老死去。

前车之鉴可真不算少,还有宋朝的神宗哲宗这样非亲生皇帝的等等故事。所以有时候历史太悠久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何况如今的皇上,还有自己个的父母亲呢。”

再加上什么狸猫换太子的戏码,真真是见多了,但是李鸿章被女儿这么一点拨,他明锐的发觉到了其中他所想到和菊耦想到的不同,“女儿你说的极是,可有一点,你却是说错了。”

菊耦睁大了眼睛,“父亲你倒是说说女儿那里说错了?”

李鸿章捻须呵呵一笑,“你说的大部分都不算错,只是有一件,皇太后是不会在乎的,那就是皇帝孝不孝顺,自然,外头还有皇上的亲生父母,皇太后的胸怀你是不知道的,她是不会在乎皇帝孝不孝顺的,或者说,皇上根本不会不孝顺,内廷的两个大太监,你是知道的,一个管着人,一个管着钱,这样的左膀右臂伺候着,皇太后养老的日子将来是舒坦极了,绝不会说有任何晚景凄凉之虞。”

“那父亲的意思是?”菊耦似乎明白了什么,眼睛一亮。

“你用女子心思揣度皇太后,这是错不了的,但是皇太后。”说到这里,李鸿章特意转过头压低了声音,“是不会想着如何享福,而是要如何,让外朝的事儿一如既往的在她的掌控之下。”

“皇太后是最睿智的,从来都是明白人亡政息的道理,现在皇上对于洋务是什么个态度,对于旧学又怎么看,会不会又想搞以前的那一套,要知道饶是英宗皇帝,为了亲政夺权,也是仰仗了李鸿藻和翁同龢那些人的力量,这些人一旦受重用,那么旧学自然而然就要重用起来,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儿,就是皇上不想用旧党,旧党自然而然也会声势起来,说到这里,我倒是真不知道西圣是怎么想的。”李鸿章摇头喟然叹道,“李鸿藻、翁同龢,又是帝师身份,皇帝整日被这样的人围着,能不向着旧党吗?可若是西圣担心这个,为何要把这些人安排在皇上的身边?”

菊耦微微一笑,“父亲您倒是忘了本咯,您不也是旧学出身的翰林吗?怎么如今倒是把旧学看的如此不堪呢?”

“不是旧学不堪,是那些人不堪。”李鸿章摇摇头,“那个翁常熟,不用说,接下去又要起来了,他倒是进过军机处了,可你老子还没有,这世道。”李鸿章埋怨道,“谁都是任人唯亲的,你父亲也是如此,皇上也自然如此,他一亲政,外头的人不认识,不用自己的师傅,还能用谁?李鸿藻倒也方正,可这个翁同龢。”李鸿章摇摇头,“罢了,且不去说他了,白白叫人生气。”

“这不是又派了一位王师傅去讲学了吗?”菊耦说道,“这可是皇太后的心腹呀。”

“他也不会是什么好人。”李鸿章哼道,“东跳西跳,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旧年扳倒恭亲王,里头就有他的一份功劳,到了皇上身边,只怕也是居心叵测之流,不知道将来会闹出什么事儿来,不过这个人去了,也能分一分翁同龢的权势,如今看着不算坏。”

李鸿章发了一通牢骚,然后又说回到之前的话题,“皇太后怕大政有变,这是自然的道理,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当然不愿意瞧见有什么波折,现在太平盛世是没错,可里头的隐患,只怕也不少,女儿素日里你也瞧得见的,旧年皇太后说要归政撤帘,我第一个发觉之后,在督抚是第一个人上的求继续垂帘的折子,就是怕洋务的事儿有什么变化,最好的法子就是这样继续下去,什么政策就什么政策继续下去,变数,实在是很难预测到的东西。”李鸿章摇了摇头,“你也说了,为父的身上打着皇太后的印记,这个是怎么洗,都洗不掉的,这个变数,西圣要承担,我也要承担着。”

菊耦说道,“那父亲知道了皇太后的心思,接下去如何,您自己个有了决断了吧?”

“可皇太后似乎之前的执意,不似作伪啊。”李鸿章点头说道,“这个我就想不通了,难道圣心又突然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