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隐秘(第2/6页)

旁人若听李八百所言,多是半懂不懂,只因为他说的本是个隐秘,知晓者无论朝野,均是秘而不宣,因此少有人知。

孙思邈却清楚地知道李八百说的每个字的意思。

天师说的是鹤鸣山的张陵,亦是五斗米教创建之人,他一直是个迷雾般的人物,亦是如今道中纷争的源头。天公将军说的当然就是这清领宫的主人张角。

张陵、张角这二人之间的纠葛,就算道中之人也是难以明辨。很多人均认为,张角本是张陵之子,但从未得到张角的亲口承认。

但在东汉末年,张角以尊天师张陵意愿为名,自封天公将军,创门下四道合称太平大道,建八门统领三十六方势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发动了浩浩荡荡的黄巾起义。

起义历经二十年,天下死伤无数,张角也是因此身死。

之后,东汉解体,群雄并立鲸吞,然后天下三分,是为魏蜀吴三国鼎立。

后来曹操雄心大志,大业终成规模,虽在世时未能一统天下,但却平定了太平道最后一股残余势力——蜀中张鲁。

张鲁归顺朝廷后,看起来天下大局已定,太平大道土崩瓦解。

可当时朝野均流传一隐秘,张角虽死,但将一身本事、建道法门传与门下六姓弟子。

这六姓弟子分别为张、李、帛、魏、葛、郑。

这六姓弟子在张角死后,分散而走,在中原各地秘密传道。

张姓弟子自然是张陵之孙张鲁,不过张鲁归顺朝廷,却有一子转到龙虎山传道,开创龙虎宗。

李姓弟子创建李家道,从蜀中转战中原,后来到江浙传道,眼下的领袖就是这个李八百。

而帛姓弟子先去辽东,后过河北,在北方声势大振,但被齐国灭道后,转到江东,因经磨难,如今势力大不如昔。

魏姓弟子本萎靡不振,但经魏华存时开宗立派,数代苦心经营,到陆修静、王远知时,终成气候,道中之人密称魏华存创建的茅山宗又为南天师道,岂非无因?

那葛家弟子虽仗葛玄、葛洪等人的努力,使灵宝派一时中兴,但当时天下已定,因此派中弟子多潜心修仙,避祸修身。到如今这个葛道人时,门下弟子早不知多年前的秘事,但这个葛道人一直奉祖训,倒对这事也是知晓。

不过六姓弟子均知,太平大道因黄巾起义之故,在当时的朝廷中颇为忌讳,为求生存,在立宗派时均不提及太平大道,另起别名。

孙思邈想到这里时,暗骇李八百野心勃勃,竟能将六姓弟子再聚。同时忍不住寻思,齐国灭道,天师门下被斛律明月逼得没有藏身之地,因此伙同六姓弟子多向江东、关中发展。听闻关中有楼观一道,和郑姓弟子有些关系,难道那羽扇纶巾的人就是楼观道的弟子?

他那一刻,心思飞转,目光落在殿中一人的身上。

眼下,他终于知道了殿中五人的来历——那五人有龙虎宗的张裕,茅山宗的桑洞真,帛家道的帛姓道人,灵宝派的葛道长,还有一个想必就是楼观道的子弟。

这五人再加上坐着的孪八百,应是张角传下的六姓弟了子再聚。桑洞真虽算不上六姓之家,毕竟是王远知的首徒,他能来这里,想必也是王远知的意思。

可大殿中围绕龙椅处的却有七人。

还有一人一直沉默无言站在最边,与其余五人和李八百保持着一段距离,他又是哪个?

那人一身黑衣,罩住了手脚,脸色也是黧黑如墨,站在幻境般的大殿中,竟如个幽灵般。

其余站着的五人显然也早想到这个问题,都在留意着那个黑衣人,神色狐疑不定,恐怕也不知道那黑衣人的来历。

孙思邈琢磨那人的来历时突然又想,当初李八百曾和桑洞真加上一个无赖袭击自己,只听说那人姓符,可无论那人姓什么,只怕和天师道也有关系,这时候怎么未在殿中出现呢?

他未及多想,就听李八百激昂道:“兄弟不才,可从未忘记天师遗愿和天公将军的大志,兄弟见如今天下征战频繁,百姓多苦,因此才颇费苦心,将诸位找来相议。眼下六姓弟子齐聚,派别亦多,但我等还应以天公将军的方法行事,再创四道,重立八门,因此兄弟才准备了四个位置。只要四道位置定了,八门再立不难。”

那站着的六人沉默不语,脸色却变得极为难看。

听李八百的说法是好的,可重建四道,就意味着眼下六姓宗派就算不加上那黑衣人,也要去掉两家。

归太平大道倒不是不可能,但谁肯取消自家辛辛苦苦建立的宗派?

众人都是高高在上惯了,又如何肯屈居人下?

殿中瞬间剑拔弩张,只为个座位,看起来就要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