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收网(第2/7页)

“可陈顼若不愿呢?”孙思邈反问。

李八百哂笑着,淡淡道:“那事情就说不定了。”

孙思邈目光中有分了然:“阁下估计想用先礼后兵之法,陈顼若愿听从太平之道,当然是最好不过。可若不愿,就拿太子陈叔宝做要挟,甚至暗算陈顼,然后借张季龄的财富,兴兵取代陈国,以江南为基业,再立三十六方,北伐周齐两国,争霸天下。”

他娓娓道来,可所言后果极为透彻。

众人均是闻之变色,暗想,那样一来,只怕江南转瞬兵戈云集,战火四起。

李八百冷静道:“除此之外,孙兄还有别的妙法可兴天师之道吗?”

孙思邈沉默半晌才道:“我眼下倒想不出什么妙法,可知阁下的计策早有人先行用过。”

李八百脸色微变,目光中锋芒尽露。

慕容晚晴忍不住道:“这计策谁还用过?”她乍闻李八百图谋,端是奇诡宏图,常人难想,却不想还有别人用过。

“用李八百之计的,就是天公将年张角。”孙思邈望着李八百,淡淡道,“阁下身为六姓之一,当然知道天师之道本不是用来造反,而是致力于天下太平。天公将军的太平大道也是寻求天下百姓的太平大道!”

李八百冷冷道:“我现在难道不是在寻求致力天下太平的大道吗?”

孙思邈缓缓摇头,却岔开话题道:“天师之道,以《太平经》为要义,《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经》,其中所言本是辅助君王济世之道。东汉之末,见百姓日苦,民不聊生,天师门下才有人甘冒奇险,进献此经给朝廷,只希望朝廷稍按《太平经》之言治理天下,略解百姓疾苦……经中要义,以治国解百姓之苦为主。”

慕容晚晴本一直以为太平道是邪门歪道,更憎恶张角所为,却不知这种往事,不由讶然。

李八百淡漠道:“可惜的是那皇帝昏庸,非但没有听从《太平经》所言,反倒杀了献经之人。”

孙思邈惋惜道:“不错,那时的东汉日薄西山,《太平经》的确是明珠暗投,天师门下数次冒死进言,均遭不测,天公将军这才忿然而起,起义举事,之后发生的事,自不用我赘言。”

“这些早就过去,说来何用?”帛道人不耐道。

孙思邈目光转动,带分怜悯道:“可当初以天公将军之能,东汉局面之乱,尚不能成事。如今天下虽三分,但各国稳定局面只有过之,百姓思安。进经一事当然可行,不过要徐徐图之,以防急则生变——若是太急,到时候若陈顼不尊《太平经》之言,反起杀心,只怕各位辛苦多年的基业将转瞬化为灰烬。”

葛道人、桑洞真二人脸色改变。

六姓在江南的基业以灵宝派、茅山宗最大,若真如孙思邈所言,只怕这两家损失最大。

孙思邈望着李八百,缓缓道:“阁下大志虽好,但未免急切,万一事败,那时再建三十六方,不过重蹈天公将军所为,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成功的可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都如孙兄这般瞻前顾后、首鼠两端,那真让天下人失望。”李八百反驳道。

孙思邈摇头道:“阁下此言差异。如今天下虽分,但趋于太平。若依阁下之计,只怕转瞬天下再起混乱,民难有安,岂不大违天师本来之意?天公将军当年一统,多少是为了黎民之苦,可若如阁下的一统,百姓更苦,一统无期,有何意义?”

李八百双眸一睁,其中寒芒闪现:“天下一统,大势所趋,我等顺天行事,牺牲也是在所难免!”

孙思邈见状,心中微沉,知李八百心意早决,绝不会因为自己三言两语改变主意,微微一笑道:“先不说天下一统,就算眼下四道,只怕都是建立不易。”

众人目光落在那四个座位上,立即被眼前之事吸引。

李八百目光转动,立即道:“孙兄虽不是六姓之家,但以孙兄之能,当然可坐一位。”见张裕怫然不悦,立即道,“张道主武功卓绝,将门、锐门还要仰仗其力,当然也有一席之地。”

葛道长哈哈笑道:“八百兄雄才伟略,若没有八百兄筹划,根本就没有四道八门的重建,有个座位是当仁不让。”

说话间,他的目光却瞄着最后的一个位置。

慕容晚晴立即想道,这个葛道长倒是做生意的料,知道互利互惠,先捧李八百,其实是想拉拢李八百,自己占据一位。

其余几人脸色均有异样,都想到,李八百、孙思邈、张裕在四道中占据三席,看起来没有争辩的余地,剩下还有四人,怎么来分最后一个位置呢?

桑洞真满脸涨红,上前一步道:“李道主,你莫要忘。当初的约定!”

慕容晚晴心中微凛,想起茅山宗和李家道早就联手一事,立即明了,桑洞真暗算孙思邈,只怕是为了师尊的地位,只是不知道王远知究竟有没有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