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妙玉,法子(第3/5页)

大秦在各地皆建有常平仓,常平仓制度首见于《汉书》。

其理论源头则在春秋战国时代,《管子》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宣帝时期,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无不效仿,乃真正大善之策。

若行之有效,即使灾年,也绝不会令百姓遭受无粮之苦,更不会出现易子相食这等只有王朝末年才会出现的亡国之兆!

可是,根据中车府回馈的消息来看,大秦各地的常平仓内,按照记载,应该都有满仓满谷的粮食可以赈济灾民。

可实际上,里面除了一些陈腐沤烂,且多掺着沙子石砾甚至石灰,不能吃的旧粮外,根本都是空的!

常平仓里的粮食,早就被历代官员给倒卖空了!

至此,才造成了几乎失控的局面。

“这起子该千刀万剐的畜生!!”

隆正帝面黑如锅,咬牙切齿道。

赢祥叹息了口气,劝道:“皇上,此国难之时,还是要以安稳为先。待过了这关,再说吧……”

隆正帝用力的捏了捏眉心,道:“朕又如何不知此节,只是……奸商豪族们囤积粮食,户部的那点银子,就算全换成粮食,就以现在的粮价,连三分之一的难民都赈济不了。

无粮啊!”

赢祥闻言,神色也凝重起来,道:“皇上,张廷玉怎么说?”

隆正帝摆摆手,道:“莫要再压给他了,张廷玉近来不眠不休的处理公务,拼尽了一生的清誉,替朕抄家敛银。再将粮食缺口压在他头上,朕看他就要受不住了……”

赢祥想了想,道:“皇上,能否将军粮……”

“不可!!”

听到赢祥之言,隆正帝断然拒绝。

朝廷缺粮,他宁肯再多抄些贪腐污吏的家,甚至宁可把这些肥头大耳的畜生做成人脯,也绝不能断了西域之战的军粮。

他自知这皇位大权是怎么来的,实际上,上层勋贵圈里,大都心知肚明,只是没有证据罢了。

但终究难免一个得位不正的隐忧。

在这种时候,隆正帝急需收复西域万里河山之功,来巩固他的皇位。

这在目前而言,是绝对排在第一的,其他任何事都不能动摇。

只要有了这等煌煌开疆拓土之功护身,纵然得位不正,隆正帝又有何惧?

唐太宗得位正么?

宋太宗得位正么?

明永乐得位正么?

可他们在青史上的名声,又有几个皇帝赶的上?

谁又能颠覆他们的皇权?

所以,隆正帝绝不会中断西域之战。

赢祥也深知此点,只是……

“皇上,那……粮食该从何处得?”

隆正帝拧着眉,细眸中闪过一抹有些疯狂的暴戾之色,咬牙道:“朕决意,抓一批哄抬粮价的奸商,抄家,灭族!

谁再敢哄抬粮价,朕就杀谁!!”

赢祥闻言面色骤变,忙劝阻道:“皇上,此议还需慎重。如今大秦各地虽多有谋逆作乱者,但都不成气候。

可若陛下行此议,天下间瞬间就会出现无数揭竿而起的乱贼。

皇上,粮食,大都在那些世家大族手里啊!

他们若乱了,大秦就真的要乱了……”

隆正帝闻言,面色铁青。

他又何尝不知此事?

先秦是怎么灭亡的?

不是灭亡在陈胜吴广这等泥腿子草民手中,而是灭亡在六国遗留下的贵族世家手中。

隋朝何等强盛,论起国力,绝不输于盛唐。

可世家一乱,偌大个帝国顷刻间分崩离析。

隆正帝都知道……

可是,那又怎么办?

深深的叹息了口气后,隆正帝有些无力的靠在龙椅上,面色微微颓废……

若是邬先生还在,那该有多好啊……

隆正帝心中悲愤的想到。

“陛下,宁国侯贾环到了。”

一小黄门猫儿一样的走了进来,跪下禀报道。

隆正帝闻言,脸上青气一闪而过,咬牙道:“让他滚进来!”

那小黄门闻言面色一变,忙应了声:“喏。”

而后就出去了。

未几,贾环和苏培盛一起进了上书房内间。

行礼作罢后,他眨了眨眼,看着面如冰山一样的隆正帝。

几乎下意识的关闭了五识,尤其是听觉……

而后就见隆正帝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指着他一通咆哮。

关闭五识自然是不能的,不过当耳旁风还可以。

被骂了一炷香的功夫后,见隆正帝才怒气冲冲的作罢后,贾环赔笑道:“陛下,您误会了。

臣不是想去给武威侯报信,只是为了防范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