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媚娘巩固后位,毒死贺兰敏月(第3/9页)

“还是皇后细心啊。”李治带着欣慰却又寂寥的表情点点头。

内侍大宦官范云仙一直在旁察言观色,直至此刻才前跨一步高声宣布:“散朝……”

“谨遵二圣旨意,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一并起身辞驾,按照朝班顺序退下大殿,不约而同地长出一口气——日月双悬天下二主,今天这关算是过了,谁知日后何去何从?

二、平静之下

一场沉闷的朝会结束,李治起身回驾后宫,媚娘却坐在珠帘后纹丝未动。她竭力保持着明媚春光般的微笑,直到文武百官走远才渐渐收敛。

废后风波给了她深刻教训,让她体会到什么叫君心无常,也让她看清那些貌似恭顺的大臣背后无穷的煽动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已经到手的权势,更为了自己和孩子们的未来,她决定走出后宫控制朝廷,防范一切潜在的危险。不过想稳稳当当坐在朝堂上,光靠强硬手段是不够的,威权只能让人屈从而不能笼络住人心,所以她要释放善意,彰显母仪天下的慈爱祥和,让臣民发自内心地敬爱自己。

可是天知道这究竟有多难!

朝廷百官是在儒家教化熏沐下走入仕途的,要他们接受一个女人坐在朝堂上绝非易事。即便她笑得脸都快抽筋了,那群家伙仍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或者就是说些口不应心的奉承话,没有任何意义;还有少数人虽然舍得下面子、放得开身段,但唯利是图、得志猖狂,便如李义府一般,关键时刻非但帮不上忙反而连累自己,同样不值得器重。一个没多少家族背景的女子要在陌生的朝廷中树立威望、挖掘心腹,这比登天还难。其实她今天根本不想笑,非但心里不高兴,身上也不方便……

明明百官已走远,媚娘还是颓然注视着他们,直到所有人都走下殿阶再也瞧不见背影才招手呼唤侍从:“本宫要更衣。”两个贴身宫女立刻跑过来,伸手搀扶。媚娘攥着一个宫女的臂腕,忍着隐隐的腹胀感缓缓站起,随即迅速卷起坐在身下的杏黄坐垫,交与另一名宫女。那名宫女小心翼翼双手接过,看都没敢看一眼,忙抱在怀里躲开了。

内侍早在配殿中备好另一套衣裙,媚娘更换完毕喝了碗热奶,又叫宫女为她揉一揉肩膀,休息片刻才出来,却见范云仙守在殿门外:“你没去伺候万岁?”

范云仙憨笑道:“奴才已将万岁送归后宫,万岁说暂不用我伺候,所以赶紧过来侍奉娘娘。”

“不用你伺候?”媚娘开始琢磨这话的滋味,“万岁去哪儿了?”

“这……”范云仙面有难色——王伏胜死后他已当仁不让地成为宫中最有权势的宦官。而作为媚娘提拔上来的人,他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伺候好主子,他还要监控整个后宫,甚至窥探皇帝的一举一动。不过有时他也觉得媚娘太爱较真,有些事何必非要弄得太清楚呢?思虑太多、操心太重何尝不是受罪?

但即便他不说,媚娘也能猜到:“万岁又去绫绮殿了吧?”

“是……”范云仙低低应了一声。

媚娘的脸色立时阴沉,秀眉微微跳了两下,却没再追问,转而道:“群臣的奏疏准备好了吗?”

“娘娘今天还要批阅奏章?”

“那是自然,国事为重嘛。”媚娘说这话的口气严肃中带着一丝无奈。自从协同李治临朝,夫妻立下“君子之约”,百官奏疏两人皆需过目。可是李治有病在身,十天倒有八天是媚娘看奏疏。上官仪倒霉后,其他宰相更加小心,凡稍有争议之事一律上报,不敢自专,以致每天都有许多文书表章递来。天下之大事务纷纷,一日不加处置,来日便要成倍增加,没几天工夫积压的奏疏就会堆成山。这副担子是她自己揽过来的,不挑也得挑啊!

批阅奏章之处是宣政殿,这里没有外朝的喧闹,又毗邻东西台,便于召见臣下。天气尚未和暖,空阔的宫殿更是凉风习习,关闭门窗也掩不住,虽然内侍已准备了好几只炭盆,媚娘仍觉得冷,抱着手炉焐了半天才开始翻看。

疆域广阔、五谷丰登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太平无事,莫看朝堂上所有人都在说和气话,翻开奏疏才知道有多少难题。地方大麻烦也多,且不论每月总有几个州闹点儿水旱灾害,近来西疆也不太平。吐蕃表面上臣服,其实一直对大唐疆域虎视眈眈,虽然东征百济取得胜利,但吐蕃大相禄东赞也趁大唐无暇西顾之际吞并了吐谷浑,进而觊觎西域。不久之前疏勒、于阗两国爆发冲突,疏勒战事不利,竟邀请吐蕃出兵相助。此举触犯了大唐之忌,一旦吐蕃介入西域,再想叫他们撤出去就难了。李治和媚娘立刻派西州都督(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以东)崔知辩领兵救援于阗;不过与吐蕃大干一场的时机尚未成熟,又因封禅即将举行不宜大动干戈,于是又封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部调停纷争,但时至今日未见分晓,不禁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