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2/19页)

“文皇传嗣后主,假权杨素,亡国丧家,其来渐矣。民怨神怒,降兹祸乱。致天之罚,理应其宜。世袭唐公,领河东讨捕使、太原留守李渊寝寐不安,欲匡复正义、扶助神器,因兴义兵行勤王之事,废旧帝立新帝。即日起建太原大将军府,置三军,所属郡县悉随襄助。”

这封檄书虽由刘文静执笔,但却是在和李渊、李世民、裴寂三个人的反复磋商、反复推敲之下写的。温大雅再念时,在场的所有人,仍然觉得在这个民怨神怒的时代,他们担负着“匡复正义、扶助神器“的责任。在这个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必须出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檄文内容很好地反映了李渊的政治策略:不反隋,反皇上。不反隋可避免一些隋朝同情者的反击;而反皇上则可以获得那些反隋力量的支持,一举两得。

此策略反映了李渊父子及他们集团的智慧,在起兵的关键时刻,他们必须笼络各方人士。

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如果他们能将一切中间力量拉到他们的阵营,为他们所用,同时少树一些敌人,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才是上上策。此做法虽不够果断,但却也是中庸之道,能左右逢源。

实际上,也正是他们这种循序渐进的中庸之道,才让他们的起义之路变得没有那么多波折。

在温大雅念完后,李渊示意其回归队列,然后又将目光从每个人脸上略过,大声说:“既然大家觉得我身为大隋唐公,必须承担这个责任,拥护我为大将军,那么我也就勉为其难,为朝廷尽一份力。”

“大将军!大将军!”几个人大声喊,虽然在场的人不多,但声音却足够洪亮有力。

这已经是李渊第二次听到这样的欢呼了。在面对数万人的誓师大会上,李渊同样听到了那荡气回肠的拥护声。

“现在……”李渊做了一个让大家安静下来的手势,又冲温大雅说,“彦弘,你把对各位的封赏也念给大家听吧!”

温大雅再次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这次就熟练多了。他拿起另一张纸,念了起来:“李建成,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帅左军;李世民,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军;李元吉,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留守晋阳宫,负责太原事宜;裴寂,长史;刘文静,司马;唐俭、温大雅,记室;刘政会、崔善为、张道源,户曹;长孙顺、刘弘基、阿史那大柰,统军;柴绍,右领军府长史……其余文武,随才授任!”

“谨遵大将军令谕!”众人施礼道,各个眉开眼笑,这样的封赏,没有人不开心。

李渊又是大手一挥,中气十足地说:“大家还是随意一些的好!如今我们的将军府有了,大家各自的官职也都确定,下来说说最关键的了:我们接下来具体要做什么?”

李渊抛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回答,只是为了强调此事的重要性。在他又将眼神从两排人中扫过之后,这才又大声宣布:“第一,迅速传檄文到各郡县。这件事由彦弘负责。”

众人轻声议论,等那议论声停下来后,他又说:“当然,将檄文传到各郡县后,还要注意他们的反应!”

李渊是个不允许有任何纰漏出现的人,不过也正是他的谨慎,才让他从一堆起义者中脱颖而出,进而夺得天下。

温大雅上前一步说:“遵命!”

“第二,整肃队伍,为南征做准备。这件事,就由大郎和二郎负责吧!”李渊看了看李建成和李世民说。

李建成和李世民上前一步接令。

“最后一件事,开仓放粮,与民同乐!这件事由裴监负责!”

李渊说完,又是稍作停顿,像是怕大家不理解,又解释道:“这么做的目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这也是李渊他们几个人商量好的,是笼络人心的最好方法。在百姓的饥荒之年,做这样的事,无疑可以让百姓对他们感恩戴德。

不用说,一听开仓放粮,整个太原城都沸腾起来了。李渊的起兵,是反隋还是反皇帝不反隋,在他们那里,似乎都已经不重要了。谁说不是呢?对老百姓而言,谁做皇帝,谁得天下,他们做不了主,也不愿意做主,他们只希望他们吃饱穿暖,过平平安安的日子。

得民心者得天下,李渊和李世民都信奉这个,这最终也成了李世民治理天下的宗旨。

第十三节 巾帼不让须眉

(2)

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他在长安的三女儿李秀英——李渊和窦氏的女儿,柴绍的妻子,也没闲着,她正一边逃避隋军的追捕,一边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去武功县的建子沟变卖李家产业。不是为了逃命,也不是为了自用,而是为了招兵买马。

既然是李渊和窦氏的女儿,自然也遗传了他们的谋略和远见,她将变卖家产所得,先拿出一部分赈济灾民,这让她笼络了不少人心,不用鼓动,便有很多人投靠她,使她的募兵顺利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