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大战薛举(第2/14页)

公元617年7月,也就是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的一个月后,薛举在金城称帝。称帝后不久,他又占领秦州,在立儿子薛仁杲为太子、设官吏后,又将都城从金城迁到秦州。

西秦国出现了。

欲望越来越大,西秦帝薛举决意称霸天下。然而,就在他准备进攻隋朝都城——长安时,却发现长安已经被太原起兵的李渊捷足先登,并灭隋成功,创立了李唐。

薛举的懊恼可想而知,他后悔没有及早攻打长安,让李渊父子钻了空子(那时候的薛举,自信心爆棚,认为只要自己攻打长安,李渊父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建唐)。

一路顺风顺水,攻城势如破竹的薛举父子,这一刻根本就没有把李渊父子放在眼里。

长安是我西秦帝的,即便你在长安称帝,我西秦帝也能将你赶下来。那时的薛举,就是这么霸道。

李渊父子创唐成功,并未打消薛举父子独霸天下的野心。他们觉得,他们称霸天下的目标没有变,唯一变的是:将灭隋换成了灭唐,将赶隋炀帝下台换成了赶唐高祖下台。

如此而已!

然而,令薛举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遇到了宿敌——李唐的秦王李世民,自此,他们之间的较量开始了……

第二十八节 薛举西进

(1)

公元617年6月,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年后,李渊称帝建唐,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虽然灭隋建唐成功,可这李唐江山能否保住,别说唐高祖李渊,就是所有建国功臣,心里都在打鼓。他们知道,灭隋建唐只是第一步,虎视眈眈盯着李唐江山的,大有人在。

李密、窦建德、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薛举……枭雄林立,割据一方。叛乱,成了他们亟待解决的事。可是,如此多的枭雄,如此多的割据势力,要先向哪一家下手呢?唐高祖李渊的头都想炸了,还是没有头绪。于是,他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召进宫,商量此事。

“儿臣觉得还是先打薛举父子为好!”李世民说。

“二郎何出此言?”

李渊有些吃惊,以他对这个二儿子的了解,应该建议先打李密或窦建德才正常:李世民喜欢将最难啃的骨头放在最前面。而在这些枭雄里,李密和窦建德最强大,也是最具威胁的。可他为什么要提议先攻打薛举呢?

“薛举父子近期势头很猛,我们必须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李世民说,“何况陇西若不尽快夺回来,很可能成为他们攻打长安的突破口。”

李渊禁不住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二郎对时局的看法是越来越成熟了。即便认同,他也将目光看向了李世民旁边的太子李建成。

“大郎如何看待此事啊?”他问。

不管何人提出何种建议,李渊都会征询太子李建成的看法。这是他的策略,也有他的用意。秦王李世民的风头太劲,气势太强。他必须用这种方式,提升太子李建成的存在感,打压秦王李世民的风头。这不是他身为父亲的偏心,而是身为一国之君的良苦用心。

李建成看了看父亲李渊,又看了看弟弟李世民,李世民的话也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打薛举,似乎更像是他的建议。对他而言,打薛举最稳妥,既不是这些割据势力中最强的,也不是最弱的,最适合下手。

李世民感受到了哥哥李建成投射过来的疑惑目光,没有回应,只是在心里暗笑一声。确实,打薛举,并非出于李世民的本意,而是听取了李靖的建议。

几天前,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聊时局时,对于李唐先灭哪个割据势力,是李密还是窦建德,产生了分歧。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且各有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

“李密在瓦岗军的威望越来越大,手底下人才济济。”李世民说,“拿下他,便拿下了他手下的英才。”

对李世民来说,打李密除了李密威胁很大外,还因为他手下有很多他想拥有的英才。

“是!李密手下是有很多猛将,不过又怎样呢?二郎你也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人里,最得民心的是谁?是夏王窦建德。”长孙无忌说,“此人对李唐的威胁最大,我认为,最先解决掉的应该是他!”

长孙无忌很少激动,可和李世民为此事争得太久,也有些急了,大鼻孔里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像在拉风箱。

“窦建德得民心没错,可窦建德是这些人里,最没有野心的一个人,对我们没有威胁!”李世民也有些急了,脸和脖子都变成了绛红色。

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说得有道理,到底听谁的呢?

两个人争累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决定听李靖的建议(他们本想听刘文静的,无奈碍于李密与刘文静的关系,怕意见不客观,也便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