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布道交易(第2/8页)

听他这么一说,神父冷不丁浑身打了个战栗。宝刀握在手中感觉沉甸甸的,里面似乎装满了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想到此,神父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握刀在手的同时,竟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充斥全身,他从内心深处清醒感觉到温暖的存在。

神父低头凝视刀身,刃纹如丛云状团团簇拥。看着看着,他迷失了自己,感觉如同掉进十八层地狱的万丈深渊中。神父伸开双手,想要紧紧抓住那根唯一可以救命的莲花宝索。

即使如路易斯·甫洛易斯神父这般对刀剑全无兴趣的人,此刻也毫不怀疑自己手中拿着的是一把名贵的宝刀。

“如此名贵的宝刀,请恕我不能接受。”

甫洛易斯将宝刀还给了丑松。

“在下先前说将此刀送给神父大人,实属口不择言,请见谅—这把刀原本就应该归神父大人支配拥有。”

被貌似农民的汉子丑松托付宝刀的路易斯·甫洛易斯神父,于永禄六年(1562年)从西杵筑半岛的横濑浦踏上了登向日本国土的第一步。

大文十八年(1549年),耶稣会士佛朗西斯科·萨比尔渡海来到日本。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走访了平户、博多、山口、堺城、京都、丰后等多个地方,为基督教在日本布道做了充分的先期准备。

更优秀的人种

萨比尔认为,异教徒之中没有比日本人更优秀的人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坚信一定能达到目的。耶稣会此次日本之行也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大力支持,将世界领土殖民地化一直是葡萄牙国策方针的重点所在,而日本则是葡国最感兴趣的一块土地。如果能够通过宗教将日本和平演变为本国殖民地,对葡萄牙国王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得不到权利者的庇护,教会势力必将无法长足发展,搞不好沦落为和日本佛教同一个地位。基于此种忧虑,教会甘愿充当国家先锋率先来到日本。一方面可以传经布道,一方面也可以为母国尽一分浅薄的心力。

“如果能说服日本国王皈依圣教,陛下将获得巨大的物质利益。”萨比尔送往母国的信中这样写道。

和萨比尔一样,路易斯·甫洛易斯也是作为葡萄牙国策先驱的施行者来到日本的,他对此次布道充满了信心,火一般的热情在胸中燃烧沸腾。

为把圣教发扬光大而不得不接受政治的庇护,在甫洛易斯看来是件悲哀的事情。但他同时认为:如果能善意利用政治使更多人感受到神的恩惠,那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救济呢?

日本是个佛教大国,但由于长时间来佛教徒热衷于教义论争,搞得民众疲惫不堪。他们现在只关心寺庙布舍米粮的数目,对佛家经文早已厌倦烦恶。佛教在日本的尴尬现状,使得传教士们对即将展开的宗教活动更加充满了信心。

和神圣的布道不同,一批惟利是图的葡萄牙商人也趁此时机混迹其中,跟随传教士们一起来到日本。很快商人们将目标锁定为军阀混战中沦为奴隶的良家子女,低价收购,然后高价贩卖海外,没用多久,商人们就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和教会一样,甫洛易斯也为葡萄牙商人日益猖狂的贩卖人口举动感到忧虑。如果继续放任这种卑劣的行径置之不理,耶稣会将很快被人们指责为人贩子的帮凶,圣教也将由此沦为邪教。

然而葡萄牙国王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政府虽然支持耶稣会布道,但商人们缴纳的数目庞大的税金对国家发展却更有最直接的帮助,国王有理由认为:商人才是此次日本布道之行的主力军。

日本当权者同样也对与葡萄牙通商抱有极大的关心。如果耶稣会脱离商人团单独进行布道活动,必将寸步难行。

永禄八年(1565年)一月一日,路易斯·甫洛易斯与先行来日的卡斯哈罗·布莱喇一同拜访幕府,受到将军足利义辉的热情接见。

义辉五年前就表示理解基督教的布道行为,并宣布传教士在日本的活动是合法的。义辉的支持使耶稣会拥有了强大的后盾,京都信徒激增,传教士的增员问题也由此迫在眉睫。鉴于此,布莱喇急忙招呼时在丰后的甫洛易斯赶来帮忙。

义辉亲切接见了二人。

“不要介意南都(奈良)的反对和北岭(比壑山)的抗议,在这里就好好地安心布道吧。”

作为对二人的支持,义辉郑重许下承诺。

义辉的承诺给了二人极大的动力。然而遗憾的是,当年五月,家臣三好义雄、松永久秀发动叛乱,杀死了义辉将军,耶稣会即失去了在京都最重要的实力支持者。

义辉死后,新政府宣布禁止基督教的一切布道活动,路易斯·甫洛易斯与布莱喇被赶出了京城。不久甫洛易斯逃到自由都市堺城,在这里和丑松相会,得到了那把无铭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