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成复法(第3/6页)

官员经商有暴利可图,禁止相当困难。拓跋濬的父亲,那位后来追认的景穆皇帝拓跋晃多精明的一个人,“营立私田,畜养鸡犬,乃至贩酤市廛,与民争利。”不听高允劝阻,触怒拓跋焘惊吓而死。应该说,我们现在仍没有北魏政府反贪反腐之魄力。

北魏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一有灾荒,必定救灾,经常“开仓廪以赈之”、“出布帛仓谷以赈贫穷”。对于看不起病的贫民,国家负责免费医疗。“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须药物,任医量给之。”中国传统政治好的一面,北魏政府几乎全做到了。这源自皇权不断加强,源自北魏帝国对鲜卑和汉人豪强严厉的控制,而在南朝,这是不可能的事。南朝政府只能寄希望门阀士族和庶族富翁的慈善之举。

当然,北魏官员不发薪水,一些家庭贫困的官员深受其害,比如高允。高允出自士族豪门,可少年时代父亲去世,高允放弃家财给两位兄弟出家为僧,从此家境贫困。高允做官清廉,任征南大将军杜超的从事中郎时,和几位幕僚一起巡查诸州,查断各地的案件。那些位幕僚因收受贿赂犯了事,唯独高允以清平获赏。

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怎么生活?高允有时教授,招收过一千多学生。学费有没有不清楚,腊肉还是有的。再者,依赖两个儿子砍柴度日。

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依据道德将官员分为两类,清官和贪官。而往往许多凌霜傲雪的清官在执政功绩上不如一些有才干的贪官。清朝的刘墉与和珅便是典型的例子,还有明朝的海瑞和张居正。也许贪官出于善于搂钱的天性,国家财政收入会因之改善,所丧失掉的则是道德准则。

人们希望官员清廉而又富有才干,这样的官员似乎并不多得。宋明理学要么将人炼成腐儒,要么将人炼成伪君子。菜根谭中有句话,“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太少太少了。

作为官员,人民的表率,自然应该有更多付出,来达到孔子所称“圣贤君子”的水平。高允便是才干卓著的清官楷模。从“崔浩之狱”和“太子经商”两案可以看出,实话实说的高允心机深沉,洞察事态与人性的每一处细节。

和海瑞一样,高允喜欢直言相谏,采用的手法和海瑞相去甚远,原则性中透着灵活。他总是和皇帝单独谈。二人可以从红日东升谈到日落西山,甚至一连几天不出宫,群臣莫知其所言。高允说话有时言词激烈、切中要害。拓跋濬听不下去,命人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文成帝看完后说的一番话,足以让直言不阿的大臣们深思。

他说:“君王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父有过,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劝谏,要私下里说?无非是不想让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君主有了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进行公开指责。彰君之短,明己之直,这是忠臣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臣。朕有过失,总能够当面批评。有些话朕难以接受,高允从不回避。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是忠心吗?”

拓跋濬要为北魏大臣树立楷模,对群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执弓刀在朕左右,白站着,没有人劝谏过一句话。等着朕心情高兴的时候,讨个一官半爵,什么功劳没有却做到王公。高允用一支笔辅佐我们国家几十年,功劳不小,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拓跋濬下诏拜高允为中书令。中书令是正二品,连升两级,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处书记,而且中书令一官在南北朝最为清贵华重,只能由有文学才望者担职。

陆丽一看高允要升官了,忙奏道:“高允虽然蒙受陛下您宠待,但是,他家的生活相当贫困,妻子和孩子没有生活来源。”

高允清贫得养不起子女妻儿这是拓跋濬没有想到的。中书侍郎怎么也算厅局级的干部,会穷到这种地步!拓跋濬对陆丽很不满意,面有愠色,怒道:“你为什么不早说?看朕准备重用高允才告诉我他家穷?”

善于巴结的人分几个层次,最高级的,在你未发迹的时候就知道有价值,吕不韦视秦国公子异人奇货可居。差一点的呢?在你时来运转的当口扶你一把,像陆丽这种人。最末流的,才跟在高官或老板后头拍马屁,这种人付出的最多。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有眼光的人费时间但省力,目光短浅的人省时间费力。费时间的,无非再等一等。费力的呢?有时讨不到好去。

说话的当天,拓跋濬亲自来到高允家视察,过几天再去万一作秀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