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混账与混战(第2/11页)

王尊十三岁开始出门打工,到地方监狱谋得一小吏的工作。几年后,又到太守那儿应聘。太守亲自面试他,发现这小子特有才,于是提拔上来。就这样,这么多年以来,他一步一个脚印,经历种种挫折失败,坐上了今天这个位置——司隶校尉(京畿总卫戍司令)。

尽管人生困顿,然而王尊意志坚定,刚正不阿,天不怕地不怕。不像匡衡,像个软体动物,碰到猛一点的就缩头明哲保身。为什么说王尊猛?主要是因为他手腕强悍,做过几件惊动长安的事。

他在地方当县官的时候,有一妇人状告儿子不孝,经常抽打她。王尊了解情况后抓儿子审问,供认不讳。王尊却让人把不孝子吊到树上,叫五个手下同时放箭,活活把他射死在树上。

后来他当太守时,抓盗贼就像猛蛇追老鼠,吃得毛都不吐一根。于是落了个残杀不义之名,被免职回家。再后来,被重新起用,当了东平王的国相。

东平王就是王政君的父亲。当时东平王年轻气盛,可王尊一样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双方还当面抽刀,准备要干起来。于是乎,又被免职回家。

最后,王政君的老弟王凤出手相助,王尊又回了中央做官。

王凤是一个划时代的牛人,后面再慢慢讲他。说到这里,必须要讲清的是,王尊和匡衡,向来都是各走各的路,远近无仇。然而,王尊要弹劾匡衡,不为别的,只为他实在看不顺眼这个假君子兼假小人。假了就罢了,还得志,太欠揍了。

王尊上书,像匡衡弹劾石显那样,也写得洋洋洒洒,逐条列举匡衡的罪状。更可怕的是,王尊不是只端匡衡一个,而是要端一窝。

王尊数落匡衡本人的罪状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以前石显胡作非为时,作为丞相的匡衡,不但不制止,反而狼狈为奸,是为大逆不道。同时,所有对石显睁只眼闭只眼的政府高官,都得伏罪。

不能不说,王尊这一棍实在太猛了。

在石显得意之时,上到宰相,下到基层干部,谁敢对石显公开表示不满?跟石显打来斗去的,还不是萧望之和刘向那帮人!其他人好像不是围观的,就是打酱油路过的。

按王尊这一说法,那不等于让刘骜将政府解散,重新大换血?你说,这棍猛不猛?

应该说,搞学术,匡衡是大师,搞政治斗争,匡衡只能算是一个本科生,跟博士后级别的石显比起来,还差得远。所以,事情发展到这里,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让他意外的是,竟然有人要跟他过不去;更意外的是,不是王尊一个人弹劾他,在他背后,站着一大拨人。那同样是一堆神秘人物,不可轻视啊!

所以,面对王尊的弹劾书,匡衡很不安。于是,他当机立断,上书辞职,请削食邑。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应该辞职。不辞职,他内心不安。然而,匡衡的辞职报告被刘骜退回来了。同时,刘骜还给他的匡衡老师打气说:“你就尽管放心做你的事,别的事,我替你摆平。”

果然,刘骜将王尊打发出长安,到高陵任县长。匡衡以及连同被王尊弹劾的其他高官,都保持原职,继续为皇帝服务。

有靠山,就是好办事。我想,这应该是匡衡的心里话。

事实上,匡衡靠着刘骜这座山,身心总觉得不安全。说真的,他是怕了,他很了解自己,撑得过一时,撑不过一辈子。

隐隐之中,他感觉好像要发生什么事。

二 陈汤的弱点

前面说过,王凤在王氏家庭中,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是王氏外戚集团中第一个跃上权力高位的人。王氏兴起,由他而起,终于王莽。后者是王氏家族权力集大成者。

探究源头,打造王氏外戚集团力量的,正是刘骜父子。刘奭只是开球者,把圆球踢高的,则是刘骜。刘骜登基当皇帝后,就封王凤为大司马兼大将军,领尚书事。

那年,刘骜只有二十岁。他刚刚起步,他必须重新洗牌,他认为能成大事并靠得住的,唯有王凤。

王凤的确是个想做点事的人,他最欣赏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陈汤。因此,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救陈汤。

顺便交待一下,伟大的抗匈英雄陈汤,被封侯升官后过得一点都不好。而把他从灿烂阳光下拉到混沌沼泽的,不是别人,正是丞相匡衡。

不明白为什么匡衡就跟陈汤较上真了,他只想拿陈汤开刀。石显都死了,难道匡衡是吃饱没事干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过去,匡衡要整甘延寿和陈汤,那是石显逼的;现在他要整陈汤,那实在是为民除害。在他看来,陈汤是一条天大的蛀虫。

至于甘延寿是什么虫,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甘延寿的身体一直很差,封侯后不久就死在任上了。匡衡将陈汤定义为害虫,论据很足,那就是——陈汤很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