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夺权(第4/8页)

这次,刘欣更加被动,眼看快要通过的提案就这样被搁浅了。这下子,刘欣总算看出来了,想要光明正大地赢得这盘棋,必须先搞掉师丹。

刘欣已经长大了。儿大不由娘,学生长大了肯定也由不得老师了。刘欣决定让师丹为他的说教付出点代价,不然他还真以为自己永远是那个思想受他洗礼的学生。

天下的政治斗争,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和套路。要想搞倒对手,必须抓住其把柄。把柄也叫黑材料或者猛料。很不幸,师丹有一个相当猛的料,竟然被爆出来了。

情况是这样的:师丹每天都有很多公文需要处理,他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了秘书处理。问题就出现在秘书身上,秘书每代写一份奏书,总暗留原稿,并悄悄地传到外面。于是乎,师丹还没将公文上交,满长安的人都已经提前知道,并且传得沸沸扬扬。

凡是靠近皇城的地方,老百姓都特别关心政治。那时候,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能够满足市民偷窥欲的,只有从皇宫或者政府大院里传出来的各种小道消息。

这下好了,师丹的公文竟然成了长安市民头版头条的口头新闻。刘欣觉得得到了一块好料,他决定趁热打铁,把师丹赶出长安城。

有一天,刘欣召开中朝及外朝扩大会议,突然提问一个问题,问师丹不慎把公文外泄一事,大家怎么看。

众人一听,就知道刘欣想听什么了,都异口同声地说道:“师丹自以为是陛下老师,居功自傲,太不识抬举了。陛下应该叫廷尉立案,立即把他拿下。”

廷尉动作很快,果然上书弹劾师丹。他们给师丹挂了一条大而空的罪名:大不敬。

什么叫大不敬?通俗地说,就是不懂事,得罪皇帝啦!得罪皇帝没关系,重要的是,这是条死罪。

刘欣出手了。接着,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给师丹传达。诏书的内容大约如下:“老师您位居高官,不懂体谅皇帝辛苦,却屡屡口出不逊,误导国家。说真的,我都替您感到惋惜了。”

刘欣仿佛就站在师丹面前,摇头叹气,稍微停顿后,他又接着说道:“按汉朝相关法律,我应该将老师您移交法庭审判。但是,看在你我师生一场的份上,我还是放你一马,只把你贬为平民。现在,请您把大司空以及高乐侯的印信、绶带,通通上交有关部门。”

一块拦路的巨石终于搬走了,刘欣总算要松口气了。

但是,赶走了师丹,还有孔光和傅喜,怎么对付这两个老家伙?来软的,还是玩硬的?

刘欣想了又想,又轻轻地摇了摇头,不禁叹了一口气。他心里想道:看来,如果他们那样,那就只有这样了。

三 政治打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欣是个训练有素的战士。尽管他才二十出头,却具有四十年的江湖功力,就这方面,他得感谢傅太后几十年的用心栽培。

在傅太后看来,她可以把刘欣当成一个杀人的工具,一个替她铺地毯、扶着她走向权力顶峰的人。傅太后错了。她并不知道,刘欣翅膀开始硬了。他的梦想,就是挣脱傅老太婆的束缚,做一个独立自强的皇帝。

所以从某方面来讲,他还不是一个浑蛋。恰好相反,他正凭借着有限的能量,在傅太后和王太后较量中充当着稳定博弈平衡的筹码。

熟悉博弈学的刘欣,也很理解孔光、傅喜以及师丹为什么总是力排众议,维护汉朝正统思想。那是因为,这帮人都是些道行深厚的读书人。凡是读书人,一上境界了,关注的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康,这是儒学家心里最远大的抱负。为了这个抱负,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儒家价值观。

然而,当刘欣看着孔光、傅喜以及师丹三驾马车齐驱天下时,他多么渴望他们稍微改变立场,向现实妥协一点点,满足傅太后和他心里替父亲刘康立个庙的愿望。如果那样,傅太后也不会为难他了,他也不会再去为难孔光他们了。可惜,他们丝毫不为所动。

谁都想当皇帝,可谁想过皇帝内心真实的困难。像刘欣,在傅太后面前,他常常挨骂,还不能还口。在外朝大臣面前,他承受压力,又没有人他替解压。那怎么办?当然很难办。

三驾马车是他制造的,但是为调和与傅太后的矛盾,他不得不把这几辆马车拆了,重新组合。

所以说,刘欣赶走师丹,他心里也挺难过。难过归难过,老人走了,还得迎新人。师丹老师走后,谁会是他的接班人呢。刘欣认真考量了一下,锁定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就叫——朱博。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博是个大侠级别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很早就出门闯荡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