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密谋(第2/8页)

经与朱由榔、吴贞毓商议,“愤青”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朱由榔下一道密旨,派人前往广西联络,召李定国率军回安龙“护驾”。

“愤青”林青阳自告奋勇充当使臣,以“请假归葬”为掩护,避开马吉翔、庞天寿的监视,于永历六年(1652年)十一月秘密离开安龙,赶赴广西寻找李定国。

半年多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林青阳却杳无音讯,没有人知道这人到底逛哪儿去了。这也不能怪他,李定国当时正带着大军在广东忙活,林青阳找不到实属正常。

朱由榔不知道林青阳出了什么状况,但肯定不能这么无谓地等下去,必须尽快另行派人前往。吴贞毓推荐了翰林孔目周官,朱由榔以南宁需要重臣驻守为由,将马吉翔撵出安龙,周官于永历七年(1653年)六月秘密前往广西。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周官赶到广西遇见林青阳,二人很快联络上了李定国的部将常荣,得知李定国正在广东高州休整。朱由榔的密诏,终于由周官、林青阳交到了李定国的手里。

在肇庆打了一次败仗,李定国正窝着一肚子火。见到安龙派来的使臣,得知“狗改不了吃屎”的孙可望竟然打起了朱由榔的主意,李定国顿时火冒三丈,当场表态“臣定国一日未死,宁令陛下久蒙幽辱,幸稍忍待之。臣兄事可望有年,宁负友必不负君”。

李定国让朱由榔“稍忍待之”,因为他此时正在兴头上,已联络好郑成功,准备东西夹击广东,实现“三南并举”。

找不到人要等,找到了人还要等,“夜长梦多”这句至理明言,真是用鲜血换来的。

就在耐心等待李定国的这段时间里,永历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事情的起因,是马吉翔得知了密召李定国的内幕。

朱由榔两次派人到广西联络李定国,都特别注意避开马吉翔的耳目,甚至将马吉翔撵出了安龙。马吉翔此时远在南宁,怎么会知道如此绝密之事呢?

这完全是一次相当偶然的意外。

马吉翔抵达广西后,意外地遇到了来自李定国军中的刘议新。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军中将领,俩货确实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聊无可聊之时,自然而然地开始“八卦”近期发生的“新鲜事”,头号新闻当然就是朝廷密召李定国。

这下麻烦了,密召李定国的事,刘议新知道,但马吉翔不知道。更麻烦的是,刘议新不知道马吉翔不知道,更不知道是朝廷故意让马吉翔不知道。一来二去,马吉翔得知了整个密谋的详情。刘议新不仅“八卦”得绘声绘色,还想当然地对新闻进行“再创作”,说李定国的大军很快就要开拔赶赴安龙了。(西藩接敕感泣,不日亲往安龙迎驾。)

马吉翔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吓得不轻。(闻之大惧)送走刘议新之后,马吉翔赶紧派人到贵阳给孙可望“爆料”。

永历八年(1654年)正月初六,接到“爆料”的孙可望派心腹郑国、王爱秀赶赴安龙“破案”。

说实话,这“案子”做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除了保密工作做得好一点(最后还是出了纰漏),根本没有什么“反侦查”的意识和准备。

郑国、王爱秀也懒得兜圈子,直接找到朱由榔头上,劈头盖脸一顿询问,“索首事之人”。身为皇帝的朱由榔被逼得战战兢兢,只是一味地推诿搪塞,矢口否认,说“密敕一事,朝中臣子必不敢做”。

朱由榔咬死不认,狗仗人势的郑国、王爱秀虽然气焰嚣张,但也不敢拿穿着黄袍的朱由榔怎么样。两人为了尽快交差,决定找其他人下手。

你不招,总会有人招;收拾不了你,收拾得了别人!

撂开朱由榔,安龙最大的人物就属吴贞毓了。但是,如果他也咬死不认,又身为首辅,搞刑讯逼供还是不方便。为了尽快找到突破口,郑国、王爱秀串通庞天寿,经过两个月的摸排,基本上弄清了当初搞密谋的“嫌疑人”。

三月初六,郑国、王爱秀利用庞天寿掌管的勇卫衙门,拘捕了吴贞毓、蒋乾昌等二十多名“嫌疑人”。他们不敢动朱由榔和吴贞毓,但对蒋乾昌这样的“小虾米”就毫无顾忌了。一时间,牢房里哀嚎不断,蒋乾昌等人被打得遍体鳞伤,“痛苦难禁,惟呼二祖列宗”。

“愤青”们光挨打不认账,郑国、王爱秀又找朱由榔指认,朱由榔也忍不住了,对着俩走狗吼道:“汝等逼朕认出,朕知是谁?汝等晓得,何不直说?”

“老大”和“马仔”都咬死不认账,只有继续逼供“马仔”。“嫌疑人”蔡縯终于耗不下去了,他不是怕挨打,而是担心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弄到朱由榔的头上。众“愤青”经过商议,一致决定舍车保帅,避免玉石俱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