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庐五战三(第2/3页)

吴军楚军

统帅吴王阖庐(公子光)统帅令尹囊瓦

总参伍子胥将领左司马沈尹戍

大将孙武遽射

伯嚭史皇

步兵先锋将领夫概武城黑

公子山

兵力:三万余人兵力:约十万人

突然看见浪潮样的大量吴军凶猛涌现在国土腹地,楚左司马“沈尹戍”并不慌张。他是个将才,与昏聩的上司——大贪官“令尹囊瓦”达成作战协议:把楚军一分为二,西部军沿江机动防御,由囊瓦率领,与对岸的吴军周旋;东部军在吴人身后迂回牵制,由我沈尹戍率领,负责堵塞吴军已然跃过的北方大隧、直辕、冥阨三关,破坏淮河舟船,以断吴军的来路,避免其从本土获得补充战斗人员,切断其给养线与归路(来个闭门捉鸡,好狠!)。你一定要等我得手之后,你率领的西部军再渡过汉水东进,我则从东北方攻吴军身后,东西夹进,给吴人以歼灭性的打击。好厉害,如果此计划得到严格执行,不知道孙武如何应对。

囊瓦听了以后,也很赞赏,同意了。但是等“沈尹戍”分兵走了以后,他老先生又变卦了——害怕沈尹戍夺了头功——这是中国人最常犯的毛病,如果老沈的计划胜算了,我这上司岂不没了面子。于是令尹囊瓦抢先行动,抛弃汉水天险的有利凭依,令楚军渡过汉水,去跟对岸的吴军硬碰硬,孤注一掷地打一场,根本不待“沈尹戍”摸到吴人身后。

于是,破空的箭雨声、人仰车翻声、肃杀的战鼓声中,吴、楚两股宽大的洪流猛烈碰撞在一起。吴兵驰骋疆场,突刺、拦啄、闪避,与楚人进行全线厮杀。轮碾声、蹄踏声、马嘶人喧混为一片烈岚。汉水东岸柏举地区拧起一条苦痛的蛟龙(今湖北麻城县东)。楚军虽然是吴军兵力的三倍,但楚人和列国诸侯一样只注重战车兵的选拔和训练,步兵只依附在战车前锋和左右翼,作为战车的下属兵种,在素质选拔、训练和装备上都不怎么投入,属于劣质兵种。但吴国孙武却把训练步兵当作战略任务来抓,他训练出来的精锐步兵与楚国步兵比较起来,就有职业军人与民兵的不同。他们在战场上把近身肉搏的杀伤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楚国步兵无以抗衡,噗哧噗哧被纷纷砍倒。而楚战车兵虽然装备精良,素质一流,但对付起吴国步兵却是有劲使不出来,就像坐着轮椅的人试图捉住一只屋里乱蹿的猫。于是,楚国的劣质步兵们成千上万地倒在吴国优质步兵的剑下(而楚国优质步兵哪去了?答:还没有训练出来)。吴国步兵的剑,更是一宝。虽是短兵器,但削金如泥,吹风断发,工艺在列国中最精良。他们直杀得剑把上都沾满了鲜血,以至于手握上去都滑,需要缠绕上麻绳,继续砍杀。血肉搅拌着尘土,染红了汉水东岸。

囊瓦躲在指挥车上看看表,打了半天,身边都是死人。囊瓦的斗志,在黎明上升,在白昼降下,对吴军无计可施,对春风力不从心,干脆想弃军逃走。他的部将力劝:“临阵脱逃,是死罪。死战而逃,即使败了,也许大王还能饶您。”于是囊瓦又硬着头皮斗了一阵,觉得抵挡得差不多了,说得过去了,对得起大王了,遂撇下大军而走。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部将史皇说:“您往北走,I cover you,我掩护。”史皇掩护囊瓦向北逃往中原郑国,自己力战而死。

囊瓦一贯为祸于同僚,他曾杀死伯郤宛,又贪污索贿逼反了唐、蔡两国。饶是楚卒精悍,遇上这样畏死、贪财、狭隘与狠毒的统帅,十万楚国子弟兵,在三万吴人的利剑下,一样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囊瓦不像是春秋时代的人,倒可与清朝末年丧权辱国之辈媲美。一般贤能的人,会遭到专制君主的忌惮,担心他威胁君权,所以君主专制久了,提拔起来的高官,多是囊瓦这样尸位素餐的爷,无能而位高。

在柏举之战的同时,有大批楚军奉命前来援助,他们抵达战场后,因其统帅与囊瓦先生从前互相看不起,竟未参加会战而自行撤离。唉!这帮撤退的援军,以及囊瓦溃军,一齐向郢都方向南撤,导引着后边的吴人南下追赶。楚军南撤到清发河水畔(湖北安陆县),集结在渡口,准备过河。吴军的先锋队已经跟踪追击而来。这些先锋队都是飞毛腿,力大脚快,战斗意志旺盛,是吴国的看家部队,一路撵着楚军战车的屁股。步兵跑快乐,比战车还快。但是这些步兵也有缺点,就是装备简易(否则跑不快),人数也少,不足五千,跟数万楚军斗起来,必定吃亏。

于是“夫概”按住先锋队,说:“敌人众多,阿拉人少,又都是短武器,所谓困兽犹斗(成语出处),硬拼起来,阿拉没戏(他也懂得孙武“归师莫厄,穷寇勿追”的道理啊)。所以阿拉要放他们楚国一些人过河,后面的人羡慕前面的人,就会不顾一切争先渡河,楚人必定大乱。阿拉再上去砍杀,那就跟切菜一样easy啦。”这个“夫概”是吴王阖庐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