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吞吴六(第2/2页)

艾陵战役,吴军大胜。齐三军主将只有一人脱逃,其余军将与部将全部被歼,十万齐军,只有3%(3000人)侥幸以俘虏的形式苟活(齐人也够猛的,宁死不降)。吴军自损人数不详。“艾陵之战”,成为春秋以来列国间战争又一次规模最大而又最彻底的歼灭战,写下了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初,最惨烈的一页,最惊心动魄的一页,至今读来让人哀惋无比。

吴军于此役全歼齐军,本应乘胜直趋临淄,攻克齐国都城。但是吴王担心楚国乘机从侧背进攻,因而不愿把主力军长久地停留于偏东的齐国,想适可而止。这样既可对齐国留有余地,又可取得其他诸侯国对自己的敬重。

于是主夫差动议和,齐相国“田常”借助外力解决政敌的目的已经达到,乐得安全收场,于是议和。(齐国“国、高”两氏本来是周天子委派的,此役过后,两氏将臣部署,为之一空。田常成了最大的赢家,从此独揽齐国政权,最终他的后代篡齐。)

这一切都源自于“子贡”的推泼助澜,“艾陵之战”具有典型的军事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色彩。

吴军凯旋而归,中原巴尔干卫、宋等国,表示对吴归服。吴军虽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但政治上却埋下了极为严重的隐患。

齐军失败之惨,为当时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中所少见。主要原因是齐军统帅只顾奋勇冲杀,不管其它,并且在初战获胜,就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只想怎么拿绳栓人家脑袋。其次是,当战况紧张时,齐军元帅“国书”竟不考虑全局,过早地使用预备队,把中军主力全部投入战斗。等到吴军精锐兵力由侧面迂回攻击时,无力扭转战局,以致全军覆没。

而夫差则表现得难能可贵。最初,附属于吴军的鲁、越军,战斗力脆弱,协同作战也不力,部分地导致了吴军的初战失败。所以当双方主力决战时,夫差并不震惊于上军初战受挫,而是及时地调整力量,把鲁军将领派去督战,越军将领“诸稽郢”,则干脆调为随从观战,越军只担负诱敌任务。说明吴王夫差知己知友,善于用兵(比当年“城濮之战”的子玉,子玉就是被这些面和心不齐的“友军”搞死的)。

吴王夫差在当时已具有先进的“预备队思想”,属于一种创先。双方战斗开始,“胥门巢”指挥越军,动作机敏灵活,诱使齐军上下两军被动出击。在战况呈胶着状况时,齐军将中军主力全部投入,吴王急令伯嚭的预备队挡住。齐军全部力量均已投入战场,而吴王手上仍然保持有强大的机动兵力(中军主力),把握全局,抓住战机,及时地使用机动主力部队,出其不意地由侧面猛击齐军,获得全面的胜利。

可以看出,在兵力部署方面,夫差错落有秩,区分为诱敌、接战和预备力量三种,自己直接控制强有力的机动主力部队,显示出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完全突破了前人三军正面作战的陈规,把机动主力运用得臻于化境。使得在冷兵器还很不发达的时代,能全歼10万之众的齐军,而无脱漏。这不是常人和前人所能做到的。

夫差具有清醒的战略头脑 当吴军歼灭齐军后,他能冷静地控制战局的发展,断然止戈,主动议和。这既不结深怨于齐,又考虑和关照了楚、越两国可能从背后袭击吴国的危险局面,实为深谋远虑的一着。

总之,吴齐艾陵之战,由于夫差指挥得当,获得全面胜利,10万齐军除极少数逃脱之外,全部被歼于战场,丰硕的战果,远远超过城濮、崤战,鄢陵、柏举等历次大战,是战略上的巨大胜利。吴国从此成为中原一时之霸主。

吴王夫差确实是一位具有战略头脑,指挥果断,调度有方的帅才,没有这样的雄才,当初也不敢擒纵勾践,说先放了,他要造反,随时再灭之。直到这一阶段回顾,当初饶过越国,还不能判定为是否为失算。重要是要看今后的工作做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