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吞吴七(第2/3页)

这个伟大的计划被年轻的太子“太子友”看做南辕北辙,吃力不讨好。太子友不敢象“取死有道”的伍子胥那样切言直谏,而是拎着一个弹弓子跑到满是露水的花园里溜达,然后把花园里的遭遇给爹爹夫差绘声绘色地描述:“大王,适才我在后园拿着弹弓子(弹弓子的历史比弓箭还早,据说弓箭是从弹弓子改版来的)。一只蝉正在树梢吸风饮露地高鸣,它自以为安然无事,但是一只螳螂正在攀缘着枝条,挥舞着前锯,向它摸来。螳螂志在必得,见利而喜,可是它背后一只觅食的黄雀,徘徊跳跃,正在伺机啄食它。这只黄雀,盘算着嘴边的美味,却不晓得我挟持弓弹,在在瞄准它的翅膀。我专心致志,寻找下手的机会,不料一个趔趄,拌倒在下边土坑里,滚得浑身是泥。我只为了贪图前边的利益,却忽视了身后的祸患。”

这个动物寓言故事,没有在吴王夫差那里获得共鸣,夫差即便晓得越国从背后的威胁,但他实在是太富于risk taking(冒险精神)了,启动境内全部轻锐,尽出府库积蓄,准备“暴师千里”北上争霸。

吴国三军乘坐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各类运输、战斗船只,沿水路北上。“大翼”相当于陆军战车的“重车”;“小翼”相当于轻车;“突冒”相当于冲车;“楼船”相当于楼车,是一种有叠层的大船,非常高大,是舟师中的旗舰;桥船相当于轻足骠骑,善于游击。这些战舰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比如“大翼”,长约20余米,宽近10米,容战士二十六人,摇桨五十人,舵手三人,操长钩(钩住敌船不让它逃跑,或不让它进攻)、矛、斧者四,合计近百人,装备齐整,能攻能守,是古代的航母。

俗话讲,“春雨贵如油”,这时候的江南正开始忙于春耕了。水面的齐崭崭的青苗,很是善解人意的,欣欣然伸展开叶茎,吮着春雨,无声而迅速地生长,向人们展示着这一年的希望。吴人的眼里便有了时时漾出的笑意和酣然的期待。

这时候的越王勾践,正在四百里以南的绍兴郊外列军训话:“现在,夫差拥兵十三万,个个身穿犀牛皮甲,但是仍然贪心不足,还想扩军。寡人不在乎兵员多寡,只要求你们有知耻之心。我不要求你们有匹夫之勇,而是军纪严明,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有罚。晓得了吗?”

越王勾践目前回国已经9年了,扩充军队、制造武器,修筑城廓,加强训练,造就了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赴矢石如渴得饮”(扑向敌人的箭雨就象饥渴的人扑在汽水上一样)。并且勾践还弄了一个“寡妇山”,把犯了错误的寡妇(主要是风化错误,红杏出墙之类)拘到山上,让当兵的花两个钱儿,爽一爽,以娱军士之意。这是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官妓和军妓,始作俑者是“忍者”勾践。这些寡妇的产生,固然是由于她们的丈夫捐死战场,现在她们也步丈夫后尘,在二线战场上捐躯了。

范蠡说:“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精锐部队参加黄池之会,国中空虚,只有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苏州,正是我们袭击它的最佳良机。但是吴军出发不久,建议暂缓行动,按师整兵,以免他们掉回头来添兵营救。等到夏天他们抵达中原以后,我们再倾巢出击罢。”

数月以后,吴军贯穿江苏,北上山东,水路两千里,抵达河南东部,在黄池(河南封丘县)与诸侯约齐,

这时候,范蠡对吴发动突然袭击。越军五万人兵分两路,先锋军一路泛舟于波涛滚滚的大海,从淮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切断吴军归路,率先抵达苏州郊外。吴太子友坚守不出,但是手下大将跟越人有杀父之仇,私自率部署5000人出战,俘虏越军正副统帅,吴人大喜。但是随后,勾践亲自率领的越军主力北上“三江口”,直接兵临苏州城外,吴军力量对比立刻下降为劣势。但是吴人受刚才小胜的鼓舞(或者说迷惑),再次全员出击,与越军邀战,被越军主力包围歼灭。太子友和两名副将被俘,遭杀。

越人从出征,到攻陷苏州外城,杀吴太子友,缴获吴人大舟,焚烧姑苏台,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确实是乘虚捣隙,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取战役上的优势和主动。

消息传到两千里外的“黄池之会”上,吴人大骇。其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吴军获利于北方,却失利于南方,越国人从背后摸上来啦。夫差立刻封锁消息,杀死帐下七名副官(这七个人也够倒霉的,就是因为不小心听了一耳朵后方传来的噩耗),然后赶紧召集心腹讨论对策。

“越国人背信弃义,偷袭了我们,我们是赶紧回去营救,还是在这里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