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吞吴八(第2/3页)

越军则筑越城于胥门(西门)外,对苏州围攻。

这场围攻快赶上“特洛伊”战争了,越王勾践在苏州城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围攻,突破了楚庄王围宋九个月的记录,可见勾践决心之大,不抓住夫差不罢手了。

苏州城是当年伍子胥所修,周围47里,水陆城门16个,异常坚固巍峨。越军以五万兵力来计算的话,半米一个兵,手拉手排列成一圈,正好够把苏州围上一层。但这一层的人墙,实在容易突破,估计越军不至于这么愚蠢,他们应该是在城外险要处扎营,盯着苏州,随时攻打。范蠡建议“围而不攻”,保存实力,消耗吴军,“因吴之民而治之,因吴之粮而食之”。越国慢慢占领了吴国的所有土地,越军日强,吴军日削,只剩下万余亲兵固守孤城苏州。

当年宋国被围九个月,老百姓就易子而食了,不知道被困三年的吴军,惨样如何。据西施女士在《浣纱》一戏中对当时场景回忆,情形如下:

忽听城外人声惨,

(快板)

刹那间好一似地覆天翻。

那吴王领三军伐齐未返,因此上越国兵就反无遮拦。

耳听得四野中三军呐喊,

连天的烽火胆战心寒。

败残兵怎敌得雄狮百万?吴国土改作了越国的江山。

内侍臣掌红灯城楼观看,叫越兵切莫把百姓伤残。

从今后卸甲胄干戈手挽,才是我红粉女得报仇还。

远望着长空中参横斗转,我只得到后殿且去安眠。

吴国气数已尽,连远在3000里外的晋国人都已经意识到的。当年在“黄池之会”跟吴王夫差抢着争先的赵简子,刚刚死了,儿子赵无恤接班。他说:“从前我爹跟吴人发誓‘好恶同之’,现在吴王困厄,我不能坐视不救。”但是如今的晋国,是智、赵、魏、韩四家把持,要救吴,只有他拉上自己的“赵家军”去拼命,力量不足以与越军周旋。

于是赵无恤就派一介家臣,只身一人,去看望被围困中的吴王,算是探监吧,进进心意而已。家臣来到越军,争得了越王同意,进城去看夫差。

夫差这时候可惨了,宫里边什么奢侈品都没了,但是谈笑还算自若,对赵无恤的家臣说:“寡人能力有限,不能与越国共处,使得贵家主忧虑,辱您特来问候,替我表示感谢吧。另外,顺便问一句,史黯这个人怎么样?”

史黯是晋国的历史学家兼占星术专家,他在四十年前,看到吴国伐越,不合星象,主凶,从而预言了吴国必亡于越。

赵家家臣说:“史黯是个老实人,群众关系好,也不乱说别人坏话。”

夫差点头,看来他的预言也不是乱放空炮了,看来吴国真是没有机会了。

夫差不再心存最后希望的时候,到了第三年冬天,守卫的军民疲困不堪,无力战斗,土卒离散,城门失守,越军进城。

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乘夜突围西上姑苏山。越王紧随赶到,围山三层。

夫差派王孙雒脱光了膀子,代表吴王向越国请和。这个关健时刻,越王勾践又任性反复了,想跟吴国讲和。范蠡赶紧力谏:“我们大清早上朝,处理国事,天天加班到深夜,都是为了什么?跟我们争夺三江五湖之利的,不是吴国又是谁?我们谋划了20年,一朝放弃,怎么可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当年吴王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啊。”

勾践说:“我没法对他的使者讲啊,不忍心。”

于是范蠡奉命处理,提着战鼓,发号施令,指挥三千越军攻上姑苏山,俘获吴王夫差。另一种说法是,勾践看着吴国使节王孙雒哭泣而去,心甚怜之,派人追上去找吴王说:“我把您封到浙江定海的舟山群岛,管理一百家民户吧。”

吴王夫差苦笑了一下,说:“吾老矣,不能事奉君王了”。 谢绝掉越人的好意,吴王夫差随后以三层丝幕裹住自己,伏剑自杀了。持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以越胜吴败,吴国灭亡而宣告结束。

夫差虽然不成功,国破身死为天下笑,但做为一个人,他更有正常的情感,是性情中人,和项羽一样。只是这样的人,是吃不开的。他最后裹面而死,是以示羞见先王和伍子胥于地下。

勾践则是个心机很深,隐忍的人,同时是个任性无常的人,看他卧薪尝胆咬牙切齿的样,以及后来兔死狗烹的狭隘,包括在女人身上作文章,以及暗通太宰伯嚭的阴谋,确实让人不敢恭维。但是在最后处理夫差的安置问题上,他也还算差强人意,给夫差一个百户长当当,对得起当初吴王给他的照顾了。当然,另一种说法是,越王勾践他反复派人,催促夫差自我了断。但哪种说法为对,因为年头太久远,以及秦始皇老大爷的燔书,都无从查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