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东: 中外科学交流的恢复(第5/5页)

胡:王继五比我大一两岁,跟周培源先生比,当然是后辈啦。对于投票结果,他似乎并不在意,与我们谈笑自如。而吴大猷先生则显得郁闷得很。他也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对于结果是在意的,可又不好意思跟我们作对。

熊:吴、刘肩上的责任恐怕也不一样。我想,吴先生参加那次会议,与你们一样,也是有目标的,没有实现目标,他作为团长,要负的责任想必会大得多。

胡:可能是这样。如果吴先生的目标是让“中研院”在国科联继续代表“中国”,跟我们相比,他所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

  1. 鲍奕珊(1923—2005),浙江镇海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1983年10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

  2. 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3. 卢嘉锡(1915—2001),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1934年毕业于中国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回国,先后担任厦门大学教授、副校长,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等职,1981—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4. 刘兆玄,1943年生,生于湖南浏阳,后随双亲移居台湾,留学加拿大,为知名化学教授,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东吴大学校长。​​​​​​​​

  5. 邢其毅(1911一2002),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原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人工胰岛素合成工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6. 匡廷云,1934年生,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得副博士学位。​​​​​​​​

  7. 李远哲,1936年生,台湾新竹人,化学家,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1965年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博士学位,1994—2006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2011年9月起任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主席。​​​​​​​​

  8. 譬如1976年中国地质学会加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援引的就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方式——以驱逐台湾代表为前提。​​​​​​​​

  9. 国际科学社团通常以组织科学交流、促进科学发展、提升学术水平为己任,并不属于政治团体,并不愿意卷入政治纠纷。让它们驱逐某地区的科学社团出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1976年,国科联第十六次大会通过了一个框架性决议:国科联第十六次大会热忱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社团作为国家成员加入国科联及其所属科学机构,同时建议,国科联所属科学机构应坚持科学普遍性(Universitality of Science)原理,不排斥任何能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科学活动的科学社团作为集体会员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