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乾隆为何选择呆头呆脑的嘉庆接班(第2/5页)

康熙深受汉文化影响,在立储时曾经拼命想立嫡长子,可惜最后人算不如天算,心灰意冷之后,他没再立皇太子,所以搞得雍正即位非常尴尬。

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是基于康熙朝立储的困境,但秘密建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对于秘密继承人来说,其中的秘辛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至少,乾隆体会是非常深刻的。因为秘密建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削夺太子的权力,所有皇子地位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被选定的那个人在当上皇帝之前没有特权,跟兄弟们平起平坐。结果他当上皇帝后,兄弟们难免适应不了,有时候会表现出对新皇帝的不尊重。

当皇子的日子是非常压抑的,乾隆感触很深。所以当他出头之后,决心废掉秘密建储制度,这可以理解,因为乾隆无法体会康熙的那种痛苦,所以乾隆的真实想法是像康熙那样立嫡长子,换句话说,就是重复历史。但是,作为雍正的儿子,如果一上来就废掉父亲引以为自豪的秘密建储制度,这无异于不孝,乾隆还不能这么做,但他公开表示秘密建储制度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甚至不惜冒着父亲从九泉之下跳出来的风险,说秘密建储只是无胆无识的庸主所为,可见,乾隆当时有愤青气息。

当时,大臣们已经看出皇帝倾向于公开立储,但那时大家还看不出乾隆居然想模仿汉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汉文化的传统里,一定要立嫡子,即使不是嫡长子,也要求是皇后所生。这就是为什么朱棣篡位之后,不惜抛弃亲生母亲,将自己的生母说成是马皇后。如果没有这种制度文化,他有必要伤亲生母亲的心吗?朱元璋受这种影响更深,嫡长子死后他居然让嫡长孙继承,选一个嫡次子或者嫡三子也行啊,他一定要“嫡长”到底。

乾隆当时没有预料到皇帝跟太子之间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若非亲历,可能很难体会,总认为到自己身上有办法化解,其他皇帝只是没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已。如果是这样想,就错了,皇帝与太子的冲突是势力本身的冲突,跟父子关系没有太大联系。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太子是未来储君。帝国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太子是潜力股啊,许多在皇帝面前不得志的人肯定想到投资太子,就算太子不想结党,其周围也难免形成一个党派。对于太子党的人来说,如果皇帝刚立完太子就两脚一蹬,那就最好不过了,最少的投资可以换来最大最快的回报。可是,大多数时候,皇帝要活很多年,有的是十几年,有的是几十年。太子和他身边的人难免天天盼望皇帝死去,有这种想法,你说皇帝和太子还能和平共处吗?皇帝自然担心太子党谋害自己,而太子也会觉得皇帝猜忌自己,将来是不是有一天把自己给废掉?

互相猜忌之后,后果就是康熙朝发生的事情,康熙朝太子事件绝不是偶然的。

乾隆秘密立储之后,大臣们纷纷猜测谁是密定继承人,一般认为是皇长子和皇二子,但谁也不能断定究竟是谁。

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谜底才揭晓。皇二子永琏得了伤风,当时大家觉得是小感冒,也没在意。没想到,十天之后,永琏居然病逝了。乾隆闻讯,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将密诏公布出来,大家才知道密定人选是永琏。

乾隆选择永琏为继承人有两个理由,一是永琏为皇后嫡生,还有一个原因是雍正生前也似乎看好永琏,理由是永琏这名字就是雍正取的,大有让他连续帝国之意。

这道上谕发出来后,永璜和永璋非常受伤,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如果乾隆这时候能够克制,不将密诏公布,而是等时机成熟再遴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可能对永璜和永璋就不会有太大的打击。

永琏逝世后,乾隆很长时间没有再立太子。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是除夕。就在全国人民沉浸在喜庆气氛之时,一个重大的噩耗再次降临在乾隆头上,皇七子永琮出痘而死,年仅一周岁零八个月。

这次,乾隆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痛哭,但他还是公布了内心的秘密,也就是永琮是他内定的继承人。永琮是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这样一来大家知道了,原来这乾隆挑继承人只会从嫡子中选。

永琮夭折后,乾隆沉痛地说:“本来从来没有立元后嫡子继承大统的先例,朕打算走先人没有走过的路,求先人不能获取的福分,这是朕的错误啊!”

乾隆坚持要立嫡子,恐怕还是一种思想的偏见吧!在他看来,只有嫡子继承大统才功德完满。当然,乾隆的元配富察氏确实是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富察氏的曾祖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家世显赫。身为皇后,她不崇尚奢侈,反而非常节俭,喜欢用花草作饰品,不喜欢珠光宝气的东西。她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连皇太后钮祜禄氏也对她赞扬有加,甚至对其他妃嫔生的孩子,富察氏也极为爱护。有这样一个贤惠的皇后,乾隆非常满意,赞扬说:“朕能够专心于国事,全赖皇后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