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白莲教风云(第2/5页)

嘉庆认识到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如何处理皇帝代理人——也就是官僚集团跟人民的关系。尽管意识到这个问题,嘉庆却没能解决,有人说嘉庆性格优柔,手段平庸,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我们不能对嘉庆求全责备,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很少有人能解决。

这里顺便说说刘清的结局,刘清的结局不怎么好,但也不怎么坏。白莲教平定之后,嘉庆亲自召见刘清,高度赞扬他是一个大清官,是巴蜀人民的幸运。嘉庆还准备提拔刘清为四川布政使,相当于省内二把手,主管财务。然而,刘清却以才力不够拒绝了。

刘清真的才力不够吗?不是这样的,刘清很明白,如果自己担任布政使,一定会认真清理整顿财务,这样做必然会得罪很多人。如果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不符合自己做官做人的原则。权衡之下,还是不当这个官。所以,刘清改而请求嘉庆给自己一个武官的职位,于是嘉庆让他做了山东登州总兵。

女中豪杰王聪儿

在白莲教起义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王聪儿。

王聪儿是湖北襄阳人,出身贫苦,父亲是衙门里的一个勤杂工,工资微薄。后来,王聪儿的父亲因劳累而重病,由于无钱医治,很快就去世了。

从此以后,王聪儿就跟着母亲到处流浪,靠打短工和乞讨为生。童年时期的王聪儿就饱尝人间苦楚,后来母女俩实在活不下去了,母亲只好把她卖给一个马戏团,王聪儿聪明漂亮,吃尽苦头之后,终于成为一个“流浪艺人”。

在跟着马戏团流浪的日子里,王聪儿更是阅尽人间沧桑,看到社会角落里种种黑暗和肮脏,这跟乾隆看到的世界完全是两样。自高自大的乾隆只看到自己的文治武功,丝毫没有看到文治武功背后百姓悲惨的生活。

生活的艰辛、世道的腐败让王聪儿很早就有了一种反抗意识,她恨透了腐朽的清王朝,恨透了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

闯荡江湖的时候,王聪儿结识了白莲教众,并成为其中一分子。十六岁时,王聪儿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这个人是襄阳的一个差役小头头,名唤齐林。齐林是身在衙门心在白莲教,两人这一结合,不仅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也激荡出了事业的豪情。

让齐林非常吃惊的是,王聪儿组织能力非常强,白莲教很多人都很崇拜她,这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居然是谋划起义的首要人物。在起义之前,王聪儿已经是湖北白莲教的首领了。

齐林和王聪儿计划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元宵节起义,夺取襄阳县。没想到计划败露,齐林被清廷捕杀。失去丈夫后,王聪儿更加悲愤,但她没有消沉,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在众人的推举下,当上了起义军的领袖。王聪儿豪气干云,视封建礼教为粪土,当众剪去长发,横刀跃马,领导着教众走上轰轰烈烈的反清之路。

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王聪儿带领齐林的徒弟姚之富和齐林的哥哥齐国谟等人,在襄阳黄龙垱发动起义。

王聪儿是一个头发长、见识也长的女人,她努力把乌合之众改造成一支有纪律、有编制的军队。她将起义军分成五营,还设立各级文武官员,用“万利”作为年号,造反本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本就是性命,利就是江山。王聪儿还提出了“兴汉灭满、未填承运”的口号,比孙中山先生的“驱除鞑虏”提前一百多年。

在襄樊,王聪儿与清军展开大战,结果清军溃不成军。胜利之后,王聪儿带着义军奔向荆楚重镇襄阳。义军将襄阳城团团围困起来,不过襄阳是个军事重镇,要想攻下来没那么容易。而且嘉庆紧急调遣各路兵马支援襄阳,在清军的围堵之下,王聪儿只好放弃攻取襄阳,带着义军战略性撤退,来到河南,在邓州、新野一带和其他义军会师。

王聪儿与清军的第二次大战发生在湖北安陆府钟祥县。战争贵在神速,当王聪儿带领军队抵达钟祥时,清军才反应过来,匆匆调遣陕西总兵杨秀前去堵截。杨秀兵力有限,在起义军大潮面前显得相当弱小。钟祥很快沦陷,被义军占领。

嘉庆手忙脚乱,痛骂王聪儿是众贼之首,让总兵永保整合湖北军队,对王聪儿实行围剿。

面对清军的围攻,王聪儿显得相当镇定。她没有选择被动挨打,反而根据地形主动出击,经常打得永保措手不及。她还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假装攻击清军的粮仓,吸引清军的兵力,从而让清军兵力分散,疲于应付。

永保被王聪儿整怕了,这个女人实在太厉害。永保想,与其等着被骚扰,不如选择一个特别的日子全力出击。永保选择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发动突然袭击,准备速战速决,攻下起义军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