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上烽烟(第3/4页)

攻克洲仔尾后,蔡牵全歼陈廷梅的部队。随后又攻入凤山,击毙清军千总苏明荣。此时,蔡牵可以说与清廷彻底决裂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绝对没有第三种选择。敢造反的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不怕死,其次要有相当的领导能力,还要有非凡的胆识和谋略,否则的话,造反就是活腻了。

蔡牵多少有些胆识,考虑到现在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是清军从内陆调来的援兵,所以他命人火速砸沉港口附近的清军大船。一切安排妥当后,蔡牵带着万余人围攻台湾府外围屏障安平镇和嘉义城,这两城的清军选择死守,等待大陆方面的援兵。嘉庆接到台湾方面的急报后,立即调集重兵支援台湾。李长庚率先出动,抵达鹿耳门后,被沉船阻住,未能登陆。李长庚只好绕道登陆,蔡牵退守到洲仔尾。接着,许松年和王德禄在洲仔尾击败蔡牵,此时蔡牵陷入了困境,由于被沉船所阻,他的战舰不能出去,被困在出海口。

到了这个地步,嘉庆也不得不给李长庚施压了。嘉庆给李长庚发了一道谕旨:如果将军能一战抓捕蔡牵,公、侯、伯都不在话下,但如果让蔡牵逃走,恐怕革职审问未必打得住。这等于是逼迫李长庚下军令状,提不到蔡牵的头就提自己的头。嘉庆当然不会真的要李长庚的人头,这是领导的一个手段而已。

蔡牵这次论理是死定了,然而老天暂时还不想让他死。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海口处突然涨潮,刮起了大风,沉船被风浪掀起刮走,蔡牵感慨老天有眼,居然飘然而去。官兵们当然是紧追不舍,可惜哪里找得到蔡牵的影子。

蔡牵攻台的计划虽然失败,但是捡回了一条性命,也没有损失主力部队,真是幸运至极。

嘉庆气得直跺脚,将李长庚等人革职。台湾稳定后,闽浙总督玉德被押到京城议罪,他是这次事件所有官员中处罚最重的。事实上,嘉庆早就看玉德不顺眼了,玉德上次被忽悠,致使蔡牵逃走,他尸位素餐,将海防和水师治理得一塌糊涂。

老大之死

现在我们该说说朱㸣的下落了,朱㸣自从和蔡牵决裂后,有传言说他的坐船被击沉溺亡。事后,人们在广东发现了朱濆的下落。朱㸣也是走投无路,一度想在潮州澄海县接受招抚。

当时新任的两广总督那彦成主张对海贼进行招抚,不过广东巡抚孙玉庭强烈反对,所以,朱㸣想接受招安也不可能。

那彦成是乾隆名臣阿桂的孙子,嘉庆还是比较看重这个名臣之孙的,那彦成年轻时就担任军机大臣,随后又担任工部尚书、都统、内务府大臣等职。可惜,在做官方面,他比不上祖父阿桂,他很难容人。就任两广总督后,他就因为招抚的事情和孙玉庭闹翻了。最终,孙玉庭占上风,嘉庆将那彦成解职。

清廷的政策之所以发生转移,是因为势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国内的动乱已基本平定,此时没有必要对海贼进行招抚了,招抚要花费很多钱财,征剿的话相对还要划算一些。

征剿海贼这事还是李长庚最擅长,虽然之前有人弹劾李长庚,但嘉庆不但没有听信谗言,反而把弹劾之人治罪,李长庚因此更加卖力效命。

嘉庆十二年(1807年)春,李长庚在大星屿击败蔡牵。十一月,又在浮鹰山再败蔡牵。最后,将蔡牵逼出近海,此时蔡牵的家当只剩下三艘大船、十艘小船,而李长庚的力量是蔡牵的几十倍。一向沉稳善战的李长庚产生了轻敌情绪,由此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李长庚以为稳操胜券,亲自带兵打头阵,冲在最前面,没想到蔡牵一个炮弹发过来,击中了李长庚的船只,李长庚被弹片击中咽喉,流血不止,第二天殒命。

李长庚虽然当场倒下,但清军在势力上仍然占据优势,然而主帅重伤濒死,副将张见陞吓怕了,居然下令撤军。蔡牵这人真是命大,又侥幸逃过一劫。随后,蔡牵逃到安南港口休整。李长庚不久就咽气了,相信弥留之际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时怎么就那么轻敌呢?

得知李长庚牺牲,嘉庆泪流满面地说:“朕和李长庚素未相识,因为他为国效力,朕屡次嘉奖。没想到他在大功即将告成之前就为国捐躯了,李长庚虽然牺牲了,但贼众经过他多年征剿,已是强弩之末。”嘉庆追封李长庚为三等壮烈伯,赐号“忠毅”,并在李长庚的家乡为他立祠。

然而,张见陞临阵脱逃这一节却没有受到追究,闽浙总督阿林保一向和李长庚关系不好,蓄意庇护张见陞,瞒过嘉庆。

李长庚虽然为国捐躯,但是蔡牵不能不除。随后,嘉庆任命李长庚的部将王得禄为浙江水师提督,专门负责搜捕蔡牵;钱梦虎为广东水师提督,专门收拾朱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