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母子冤家(第5/9页)

听到这话,慈禧都快疯了,没办法,只能忍。

有同治和那帮拥护皇帝的人在,慈禧处处感到深受制掣,所以她要不遗余力地阻挠同治掌权。而大臣们纷纷以康雍乾的祖制为由,要求慈禧撤去帘子,放权归政。

1873年2月23日,同治皇帝终于举行了亲政大典。为了摆脱垂帘听政的阴影,同治将办公地点从养心殿移到乾清宫,在那里单独召见大臣,独立裁决军政大事。

同治跟他的列祖列宗们一样,刚登基都想有所作为。同治认为,只要自己把心血都放在国事上,慈禧一定会认同自己的。他虽然不喜欢这个亲娘,但还是想当然地认为哪个亲娘不希望儿子好呢?

慈禧是这样想的吗?根本不是,慈禧非常迷恋权力,所谓归政其实是说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慈禧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同治励精图治,他希望同治还像以前那样,吃喝嫖赌,即使要处理国事,也得事事请示自己,继续让自己垂帘听政,只不过这次帘子要垂得更深。

和慈禧相比,同治还太嫩了,厚黑学远远不够。如果同治再成熟一点的话,就应该做做样子,每天向慈禧汇报政事。可惜他完全无视慈禧,只不过把岁贡银从十万两提升到十八万两。没过多久,慈禧便忍无可忍了。

她随便找了个借口,把同治叫来,臭骂一顿。同治莫名其妙被老太婆骂,自然很不爽,心里十分厌恶慈禧,但慑于她是自己的母亲,不好发作。

看同治不敢抗辩,慈禧的气焰更加嚣张了,明目张胆要求干预政事。母子俩又斗了起来,慈禧要干政,同治坚持要独立裁决。同治忽然有种感觉,这个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条缠绕在自己权柄之上的毒蛇。

同治很想将她支开,但如何支开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机会总算是来了,同治从太监口中得知,慈禧想重修圆明园,把那里当成修养身性的地方。在同治七年(1868年)的时候,慈禧就想动用国库的钱修筑圆明园,当时清军刚好平定捻军起义,慈禧觉得天下太平了,可以好好享受一番了。这个提议遭到了恭亲王奕强烈的反对,自此以后,慈禧知道,重修圆明园不得人心,不敢再公开提倡此事。

不过人的本性是改变不了,虽然没有重修圆明园,后来慈禧还是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直接导致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

此时,同治探知慈禧想重修圆明园,想到终于可以送走瘟神,全心理政了,他很高兴。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决定,慈禧是一个极爱享受的女人,现在同治修园,既可以了却自己的心愿,又不用自己承担骂名。如果能在圆明园里纸醉金迷、花天酒地,不干政就不干政吧!

同治一提出重修圆明园,大臣们几乎是一片反对的声音。一个叫游百川的御史,他提出的反对意见非常有意思,他说皇帝想尽孝心无可厚非,但重修圆明园很可能再次引来洋人啊!同治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严词质问游百川:“你没有父母吗?父母想要什么东西,难道不应该给吗?”

游百川这个人胆子也大,回答说:“紫禁城里的西苑也不错啊,风景秀丽,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修得很好。这地方也可以用作太后颐养天年的地方啊!”

同治一听,脑子转了一会儿,心想西苑花销虽小,但是离紫禁城太近,如果让慈禧住在这附近的话,估计她还是要干政。

最后,同治把游百川革职。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圆明园的工程终于启动。但是国难刚刚过去,国家百废待兴,此时斥巨资修圆明园简直是公开与人民为敌,要剥天下百姓的皮。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左宗棠西征取得胜利。在前方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听说慈禧想重修圆明园,都有罢工的冲动。左宗棠也很不爽,他决定暂时缓报胜利的消息,让高层多担点心,或许能打消修园的主意。

左宗棠的想法也很天真,或者说把自己太当回事了。真正给修园制造难题的不是人,而是钱。此时,国家财政肾虚,拿不出那么多钱。同治也没办法,只好发起募捐活动,号召大臣们一同为国家分忧排难。大臣们当官为的啥?谁愿意掏钱?但是又不能不给皇帝面子,只好象征性地拿出一点。

恭亲王奕虽然极为反感修园,但为人还不错,带头贡献了两万两银子。奕的话说得很有意思,他说自己受恩深重,不敢妄图嘉奖。尽管有恭亲王带头,但是捐款的数目还是很小,不到五十万两,这些钱只够修墙。

最后修园之事不了了之。

断背皇帝患上风流病

本来为娘的应该希望看到儿子幸福,天下的事如果都这么简单就好了。

同治新婚之后,慈禧不喜,反而吃醋。作为一个寡妇,她看到同治很幸福,受不了,同治跟皇后的关系越好,她心里就越不爽。心想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现在这个狐狸精把儿子的爱全部夺走了。以前儿子就不怎么喜欢自己,自从沉溺在女色中,来看自己的次数就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