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来俊臣的末日狂舞(第3/12页)

洛阳城开始流传着消息,来俊臣又要发动大规模的告密运动。

他们经常于龙门聚会,在龙门某处石头上刻上许多公卿权贵的名字。来俊臣命他们朝那块大石头扔小石头,只要小石头击中了谁的名字,谁就是下一个被告密的对象。据说,来俊臣和他的那些门徒们最想击中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昭德。

在李昭德的逻辑体系里,为官不任事是该杀的。而在当时,在官场上混迹的大部分人都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

和李昭德同列宰相班子的几位分别是唾面自干的娄师德、模棱两可的苏味道,和那个以逢迎拍马著称的“两脚狐”杨再思。他们都在装聋作哑,无论是谁做皇帝,有俸禄有官位就可以。

所以大臣们经常看见李昭德卷袖子,动辄拍案而起,干些得罪同僚的事。管的事多了,自然也就成了“专权擅事”;不管事,自然什么事都没有。个性直率的李昭德就这样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攻击的目标,造谣中伤的奏疏漫天飞。李昭德似乎并不在意,依然故我。

有一天,李昭德在明堂奏对的时候,突然问道:“侍御史违制有据,属于刑律,宰相应如何处置?”武则天自太宗朝起就精通刑律和熟习典章,对于李昭德的询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本朝因袭隋律,杖杀朝堂,如缓刑,则流——”

李昭德向武则天再拜,并未说明为何而问。可是,第二天早朝之前,李昭德以宰相身份传达皇命,宣布杖杀侍御史侯思止。

这是一场突发事件,令紫宸殿外的文武百官大感惊愕。通常情况下,在早朝之前不会使用杖杀之刑。当金吾将军派佐员执行宰相之命的时候,来俊臣不得不挺身而出阻止了。

侯思止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深得武则天的信任。来俊臣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不相信武则天会不通过自己而将侯思止直接交与李昭德执行杖杀。

来俊臣站出来劝阻李昭德,要求对方稍微等一会儿,等武则天上朝之后再执行。

李昭德向来俊臣一揖,随后转向其他朝官,一脸肃穆地说:“我奉主命处决侍御史侯思止,来俊臣阻我执法,诸公皆是证人。”

来俊臣内心一怔,他的权力在宰相之上,但在紫宸殿,他的职权是不能和李昭德相提并论的。当李昭德表现得盛气逼人的时候,他反而气馁了。他也想到过走内廷的门路,或许可以救援。因此他并没有显得过于激动,而是寻求其他办法。

就在来俊臣入宫请援之际,李昭德毫不犹豫地命金吾卫执行杖刑,根本不给对方机会。

当武则天上朝的时候,侍御史侯思止已经被杖责而死。李昭德从容地出班,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将监察御史弹劾侯思止的本章及侯思止违制私藏宫锦、从事巫蛊、家藏甲胄及侵夺民家财货等一并陈奏。最后,他朗声说:“臣昨日请示,蒙陛下指示,今已遵命执法矣。”

武则天心头凛然一怔,她想不到李昭德会打着自己的旗号杖刑侯思止。

就在刚才,她已经接到来俊臣的报告,原拟暂处侯思止以流放之罪,过一段时间再将其召回。没有想到李昭德竟会如此独断执行,让她极为不快。

尽管武则天内心极为不满,可生米已煮成熟饭,她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眼前的现实。

这是李昭德给予来俊臣集团的一次公开打击,杖杀侯思止的行动,使满朝文武为之侧目。

武则天对李昭德杖杀侯思止并没给予明确的表示,从帝国的刑律角度,她没有任何理由去谴责秉公执法的李昭德。但从现实的利益取舍上,李昭德的行为在武则天的内心留下了一片阴霾。

一直以来,武则天对李昭德的智谋和专擅有着说不上来的一种感受。武则天虽然是一个有智思的政治家,但是她和其他的政治家并没有不同,对权力有着独占的欲望。一直以来,武则天都希望权力能够由她一人掌控,而李昭德所采取的方式显然是一次权力越界。

3

李昭德和来俊臣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李昭德是敢说敢做的直人,而来俊臣是敢想敢干的狠角。如果说,还有谁敢在朝中和来俊臣直接叫板,那么非李昭德莫属。李昭德事事与来俊臣唱反调,女皇宠着你,不代表我李昭德就怕了你。

李昭德已经贵为宰相,在武则天心目中,他是最值得信赖的帝国官员之一。李昭德曾谏阻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而武则天也曾当着武承嗣的面说过,有了李昭德,自己就可以睡个安稳觉。

来俊臣虽然无所忌惮,但很多时候面对这位铁腕宰相也得避其锋芒,让其三分。在风云际会的大时代里,李昭德的确是满朝文武大臣中的一个异数。在来俊臣的心里,李昭德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对手,可此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识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