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着可怕信仰的人(第2/9页)

有着坚定政治信仰的狄仁杰也不例外,只要认为是不妥之处,他就会挺身而出,常常让武则天无法罢朝。他的谏言思辨性极强,让武则天也深受感染,最后只好以妥协收场。

在武则天面前都敢据理力争,更不要说在那些官员面前。有一件事可以让我们对狄仁杰的性格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

当时王及善和豆卢钦望刚刚被提拔到宰相岗位,算是狄仁杰的顶头上司。通常情况下新官上任要说几句客套话,二人也虚伪地客套了两句。王及善说:“我们都身无长处,只因武皇错爱,同僚们给三分薄面,才让我们当上了这个宰相。其实我们还是才疏学浅,需要自我修行的地方还有很多。”

王及善的话刚说完,狄仁杰就接了过去。他说:“二位大人真是谦虚了,我看你们玩长行(打麻将等赌博游戏)就很有一套,怎么能说自己身无长处呢?其实王大人不该称为右相,应该称为有相才对。”

慢半拍的王及善还没反应过来,疑惑不解地问道:“你凭什么这么说啊?”

狄仁杰手捋长髯,微微一笑道:“难道博学多才的王大人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聪明有才华之人,不如生来命好的。看二位大人面相如此之好,应该也是有相之人!”

面对狄仁杰的咄咄逼人,王及善和豆卢钦望只有尴尬地赔笑。尤其对于王及善,不知是何原因,经常被狄仁杰嘲讽取笑。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王及善并不记仇,有时候还配合着自我嘲讽一番。原因何在,只能说他是折服于狄仁杰的人格魅力吧。

由此可见,我们在电视剧里见到的那个长相憨厚、笑起来像个面团似的狄仁杰,和史料里的狄仁杰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用白描手法勾勒狄仁杰,狄仁杰是一个直率而富有幽默感,而又相貌不凡的人。

2

武则天对狄仁杰寄予厚望。她之所以信任狄仁杰,就是希望狄仁杰能够巩固自己的江山,为武周朝建功立业。在狄仁杰拜相的前一天,武则天特地赐他一袭紫袍。

紫袍上面绣着十二个金字“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也就是让他将来能够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登上相位,做相臣的表率,百官之首。

据说这十二个字是武则天亲自绣上去的,狄仁杰的荣耀可见一斑。估计连高宗皇帝的龙袍,武则天都没亲自动手绣过,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心目中的分量。连武则天都拿狄仁杰当个掌心宝,其他人也只有流着口水羡慕的份儿。很多同级别官员都尊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

对于狄仁杰来说,这些身外的浮名只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前期铺垫。他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太子的归属,谁将成为武则天的接班人。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七十五岁。随着年岁老去,武则天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感到的极度疲倦和懈怠,而这种从未有过的疲倦感让她变得愈发沉默。几十年敢作敢为的豪气正在从武则天的身上一点点地剥离,同时也缺少了之前的敏感,似乎对人对事越来越无所谓,甚至有些麻木。

在朝臣们眼里,武则天这两年变得更接近于一个慈祥的老人,虽然威严犹在,但已经没有了先前那种咄咄逼人的锋芒。

武则天越来越热衷于一些祭祀活动,以前泰山、嵩山封禅的祭祀、洛水授图的祭祀,她是以一种兴奋昂扬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犹如从天而降的女神,笼罩于森严肃穆的光芒之中。然而,如今的祭祀中,朝臣们只能看到女皇在神像佛龛前双手合十的虔诚,一个动作迟缓、脚步踉跄的老妇人。

一夜之间老去的武则天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那些朝中大臣,到底谁才是皇位的接班人?

武则天像是在刻意回避这件事,而朝臣们也没有催问不休。不管是武氏宗族的支持派,还是心系李唐的老臣,他们由先前的争斗慢慢转变为同情,同情一个老人守着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财富却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接班人。

先前的争斗仍在明里暗里地以各种形式进行着,但是在继嗣问题上能够在武则天面前说上话的大臣,也只有狄仁杰。其他人只能观望,大家都在等待着破局的那一刻。

李唐老臣们好像并不着急,反倒是武承嗣和武三思这些武家子弟们有些坐不住了。

他们看着武则天一天天地老去,无奈地看着她与李唐老臣们的关系一天天趋于融洽。

帝国的中枢权力由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杜景俭、姚崇、魏元忠等人把持,这些人都是稳重忠直的李唐老臣。武则天虽然偶尔也会让武承嗣、武三思担任宰相,可始终没有将帝国最重要的权柄交于他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