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知行合一的境界:东乡平八郎的最强接敌(第2/8页)

然后是高强度的炮击训练,大炮的命中率是“T”字战法的核心,因为它最终也是要靠炮击才能歼灭敌舰队的,东乡平八郎对此提出了他的要求:提高在发炮速度上的命中率,也就是说,既要快,又要准,为了让炮手们在头脑中建立这个概念,东乡平八郎还提炼出了一句比较拗口的口号:

“本军百发百中之一炮,可敌敌军百发一中之百炮!”

这句话用更加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每一发炮弹都要击中一艘军舰,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

高强度的炮击训练,造成流血和伤亡事故不断,大口径重炮的炮弹重达几百公斤,需要使用液压装置才能运送,繁忙搬运的士兵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被掉下来的炮弹压死,有的士兵的手臂在火炮的固定部位与旋转部位之间被生生夹断,还有给炮弹填装火药的夯实机,由于它的顶部会突然冲出来,正探出头去仔细观察装药进度的装弹手,稍不注意就会被巨大的铁尖头击中面门,以惨不忍睹的方式死去。

然而,这些惨状并没有影响舰队上下训练的积极性,任务已经向每一个士兵讲透了,他们都已经明确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反复训练中涌现的各种小点子和小创新层出不穷,可以说,当初康得拉钦科那支俄军奇思妙想不断的状况已经转移到了联合舰队!

士兵们先把波罗的海舰队每艘主力军舰的资料图找来,根据它们的不同形状和长、高、宽,以海岛相似的礁石作为炮靶,主力军舰开到海上用实弹炮击。炮击时,每艘舰的炮术长都必须站在舰桥上亲自指挥,但他和炮手们隔着一定距离,军舰上没有电话线,又没有那么多无线电设备(当时无线电还没有普及),为了及时有效地把命令传出去,最后大家想到了一个办法——动用军乐队。由他们对炮术长命令进行分解,用不同的乐器传达不同的命令,这边打鼓敲锣,那边就打炮,不亦乐乎。

训练也不能一直用实弹,不然等不到罗长官到达时,炮弹就会打光了,而长时间的实弹射击,大炮本身也受不了,炮管会因为过分磨损反过来最终影响炮击的命中率。小创新又来了,那就是把步枪绑在炮管上,炮兵瞄准目标后,再用步枪射击,以此来检验命中率!

由于“T”字战法是多舰同时打击一舰,这又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大家从不同方位同时发炮,很难辨认哪是自己这艘舰的炸点,从而影响命中率的统计和后续瞄准。奇思妙想又出来了,那就是在不同军舰炮弹的火药里装上不同颜色的染色剂,这样就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烟雾,十分方便地确认己舰的炸点,从而提高每一艘军舰的炮击命中率。

对所有的训练,东乡平八郎都亲自督战,为了全歼波罗的海舰队,联合舰队必须要进攻、进攻、再进攻,舰队中每一个人,每一艘军舰都必须变得极富攻击性。在训练的同时,东乡平八郎就从这个方面不断激励官兵,他一改平时沉默寡言的状态,大概说了平时一年都说不到的话,大概也正是说多了,终于不再拗口了: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自己的刀短就跨前一步,先发制人乃必胜之道!”

“进攻中无暇考虑防御,冲锋向前中无须考虑退路。”

“敌人的惨状我们都看不见,所以不要过高估计敌人和困难,认为对敌七分有利,对己仅三分有利的战斗,实际有半数胜算!”

只有一个人把自己关在舰上的房间里,冥思苦想,他就是秋山真之,由于一直表现勤奋和出色,他已经升任联合舰队的首席参谋,在参谋长加藤友三郎的率领下,秋山真之要根据东乡平八郎确立的实现“T”字战法的战略,把“全歼波罗的海舰队”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战术分解,也就是确定完成全歼的步骤和细节,这是秋山真之的工作。

在反复观察海图和反复思考、讨论之后,秋山真之的战术分解也出来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无比精细和用心的天才般的构想,它的名字叫作“七段击”——形象地说,就是打你七次。

海图上,标注的对马海峡距离海参崴大约有1000公里,秋山真之就把这1000公里当作了战场,把它划为“七段”,在这七段海域上对波罗的海舰队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直至全歼了对方为止,如果假设联合舰队发现波罗的海舰队的那一天为“A日”,那么七段击的详细步骤便是如此:

第一段击:A日夜间,在联合舰队巡洋舰以上的主力军舰与敌舰队交战之前,驱逐舰和鱼雷艇争取首先夜袭波罗的海舰队,力图使双方的主力军舰数量趋于平衡,夜袭地点预计为对马岛周边海域。

第二段击:A+1日白天,以主力军舰投入炮战,力图一举摧毁波罗的海舰队指挥系统使其陷入混乱,歼灭其主力或严重削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