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努力学习明治维新:袁世凯最终将大清引向立宪改革(第4/8页)

一年之后,1905年6月底,日本战胜俄国已成定局,从朝廷到地方上的实权大臣没有一个不谈立宪。地方上,以署理两广总督岑春煊为代表,他奏请派考察团去国外考察学习。朝廷里以军机大臣瞿鸿禨为代表,这位平时看上去有些保守的清流派大臣,竟然更猛,奏请慈禧派他亲自出国去考察学习,其他如御史赵炳麟等人也纷纷奏请立宪。这时候,一直“稳坐钓鱼台”的袁世凯才出手了,他奏请慈禧先派皇室亲贵出洋去“考求政治”,等考察回来之后,太后可以根据考察报告再做决定。

袁世凯不愧为老谋深算,派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去,慈禧才会放心,而他并没有特别提到日本,而是认为应该去日本和欧美各国考察学习,这才有“大国风范”。慈禧批准了,老袁当即让直隶总督衙门出了十万两白银,在地方督抚中带头解决了出洋考察的经费问题,要知道朝廷是没钱的,老袁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发挥了他实干的作风。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推动立宪,老袁虽然动作比较慢,但他比任何人都具有坚定的决心,这种决心来自于他的自信:在朝廷,只有他才能把立宪推进到底,一旦走上这条路,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但这项改革事关太多人的利益,台前幕后都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白天黑夜都有无数个脑袋在算计,必定比在直隶进行的任何一项改革都要更加艰难和复杂。就他自己的官场风险来说,除了没有那个围园杀后的阴谋之外,他已经变成了当年的康有为,所以他才不能学康有为,他必须“手段灵活”,偶尔玩玩左右逢源、两面三刀的把戏,低调做人,不疾而速,如此才有可能换来一个理想的结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立宪改革真不是那么简单。

9月24日,以镇国公爱新觉罗・载泽等五位大臣为领队,大清的两路考察团分别去往日本和欧美考察学习,史称“五大臣出洋”。这是几千年以来未有的事情,也是迈向立宪的重大一步。报纸上推出了专题报道,“立宪派”更是奔走相告,喜极而泣。在人们的欢送中,载泽一行人来到京城正阳门火车站,上了为他们准备的专用车厢。人多眼杂,谁也没注意,一位不速之客也混上了车厢,他随身携带的是一枚炸弹,估计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安检措施,这个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就被带上了火车。

这个人准备把炸弹扔到五大臣怀里的,不过他终归是混上来的,没办法过分接近载泽等人,炸弹引爆了,此人当场身亡,五大臣相距较远,伤得并不十分严重,但着实吓得不轻。据说当时载泽大人摸着自己的头问:“我的头呢?”别人望了他一眼,赶紧回话:“大人,您的头还在呢!”

这个人是革命党人吴樾,这起“人体炸弹”袭击事件也是他和他的同志们精心策划的。革命党人并不希望朝廷推动立宪,朝廷一旦立宪,就会受到民众的欢迎和拥戴,把一部分人心再度吸引过去,革命就会失去市场。所以在革命党人看来,立宪最受伤害的其实就是他们这帮人,不惜以暗杀来破坏,当然,他们也并不相信朝廷会真心进行立宪改革。

炸弹一响,朝廷里有人的态度就变了,他们纷纷上奏攻击立宪,要求立即叫停。形势一片风声鹤唳,仿佛又回到了戊戌变法失败之前,在天津的老袁同志大概是鼻子比较灵,他嗅出了朝廷异常的政治气息,也立即换了一副面孔,开始跟在这些人身后附和“不可立宪”。袁世凯的表态传到了载泽等人的耳朵里,他们很是摸不着头脑:之前强力推进立宪的不也是你老袁吗?又出钱又出力的,怎么现在又反对了?他们以为老袁的立场又变了,成了反对立宪的人,以至于后来跟人谈到朝中有谁阻挠立宪,载泽悲愤而答:“小阻盛宣怀,大阻袁世凯!”

其实皇室子弟载泽哪里了解老袁的这一套,他当年可是在慈禧面前说哭就哭的,改两句口对他来说那简直是无须按套路出牌,袁世凯最终是会让这位镇国公认识他的“真面目”的。

现在,一切都取决于慈禧的态度了。朝中那些转换风向的人认为立宪带来了自杀性炸弹袭击,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万不能立宪,但他们万没有想到,慈禧并不这么看,慈禧同志一直把革命党人当作最大的心腹之患,其实立宪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革命党人。现在,既然革命党人不惜以自杀性袭击来阻止立宪,说明他们很害怕朝廷立宪,所谓敌人担心的就要加强,敌人拥护的就要毁灭,看来朝廷只有强力推动立宪,才是对革命党人致命的打击!

慈禧同时更加欣喜地看到,自从炸弹事件发生之后,社会舆论破天荒地几乎都站在了朝廷这一边,报纸对这种以“暴徒”式的政治暗杀来阻止大清进步的行为,表示出强烈谴责和极大愤慨。社会团体纷纷向五大臣发来慰问电。说实话,这么多年了,慈禧还是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人向朝廷表达善意的,不习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