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二百二十章 风云疾变(中)(第2/3页)

他准备用蒋瓛来做群臣们泄愤的替罪羊了,群臣皆欣喜万分,纷纷大声道:“陛下圣明,臣等感恩不尽!”

朱允炆微微一笑,又对众人道:“朕有很多奏折要批,若无事,可退早朝。”

“陛下有旨,无事退朝!”

“臣等躬送陛下!”

……

朱允炆回到自己的御书房,他的脸色立刻沉重起来,他今天还有重大事情和黄子澄、齐泰商量,昨天,礼部侍郎黄观上了一份他现在还不想面对,但又绕不过去问题:削藩。

关于削藩,朱允炆在即位之前便多次和师傅们反复商量过了,结论早就明了:藩不可不削,关键是削藩的时机。

即位后,朱允炆便很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皇位的更替,大明皇族内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已经开始了,皇祖父交给自己这条船,正驶向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的政治漩涡之中,但他也痛苦,他知道这个削藩会给大明造成什么样的动乱?他的叔父们个个磨刀霍霍,只要他宣布削藩,一场祸及全国的兵灾必不可免,他不愿意祸及无辜百姓。

他不由又想起了半年前他与皇祖父的一段对话:……

“我以御虏防患之事付之诸王,可使边尘不动,给你个太平天子做。”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若不靖,谁去防御呢?”

“那你的意思如何?”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还不可的话,就要出兵讨伐了。”

……

朱允炆说出了他和师傅们商量已久的决定,先德先礼,不可,再出兵讨伐,朱元璋总算是默认了他的担忧,遂下达了旨意:新皇立,藩王三年不准入朝,诸王皆须送二子以上入京居住。

但问题时,诸王不准入朝,并不能阻止他们招兵买马、磨刀霍霍,时间拖得越久,就越有利于诸王,可如果立即削藩讨伐,那他又没有半点把握。

这时,门外一名太监禀报:“陛下,叶尚书和齐尚书来了。”

朱允炆精神一振,立刻道:“快宣他们进来。”

叶尚书就是吏部尚书叶天明,齐尚书就是兵部尚书齐泰,他们是事先得到了朱允炆的召见。

两人进了御书房,跪下道:“臣等参见陛下。”

朱允炆连忙将他们扶了起来,“两位爱卿快快请起,赐座!”

两人坐下,皆等待朱允炆的训示,朱允炆取过黄观的奏折,递给二人道:“叶爱卿、齐爱卿,这是礼部侍郎黄观昨日上的奏折,再次请求削藩,朕心中很乱,想听听二位爱卿的建议。”

说完他望着叶天明,他其实是想听叶天明的建议,齐泰不过是请来陪坐罢了,叶天明是皇祖父留给他的第一权臣,朝中几乎一半的官员都是他在冯傅案后所提拔,所以他在朝中势力很大,而削藩之事他也从来没有听过叶天明的建议,他今天想听一听。

叶天明心中暗暗一叹,他手上还有朱元璋给他的密旨,而且他偷偷拆看过了,朱允炆若不能控制大明局面,就改立燕王为帝,而这种不能控制的局面,就是削藩后会造成的动荡,说实话,叶天明也很感动于朱允炆的宽仁厚道,他时时念着天下苍生的生计,怜悯百官们生活在高压下的痛苦,不仅是这样,他自己最担心的事情也没有发生,他知道自己权势太大,他很担心朱允炆上台后对自己下手,但看眼前的情形看,朱允炆对他网开一面了,仅削去了他的左都御史和户部尚书两职,而保留了权力最大的吏部尚书,事实上他也很清楚,他之所以同兼三个重职,其实也是朱元璋担心冯傅案后朝纲混乱,让他镇住局面,一旦恢复正常,是不可能让他再任三职,所以朱允炆削他两职,也在情理之中。

但燕王为帝就不会这么好说话了,他是绝不会承认自己的拥立之功,相反他还会立刻找借口杀自己,以除后患,说不定哪天自己又冒出一份遗旨来,与其去冒那个风险,不如保持现在所得,所以叶天明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拥戴建文新皇,阻止燕王上位。

现在他听朱允炆问自己削藩之事,他便缓缓劝道:“冯傅案不久,朝中刚勇之士已殆尽无遗,军心不稳,军权不束,陛下削藩引发诸王兴兵,陛下让谁去讨伐?士兵可会尽力,大将可会效命?朝中百官可会齐心一致拥护陛下?”

叶天明简单的三个问题便问得朱允炆张口结舌,旁边齐泰也道:“臣也赞同叶尚书所言,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兵未养,又怎么用它?”

齐泰是兵部尚书,已经比较了解现状了,冯傅杀了太多的大将,现在全国都卫指挥几乎都是新任,尚不能完全控制手下,而对朱允炆就是军权还未到手,若现在动兵,必生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