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夷“鬼奴”丁日昌(第2/5页)

其实雷诺也不十分怕官府知道自己私建电报。反正线路已是既成事实,只消喂些银子,拿着英国的威名吓唬一番,那些胆小庸碌的中国官员谁还敢追究?

可惜他这一次如意算盘打错了。这一位太道,不是凡人,却是个晚清官场上出了名的辣手刺头、洋务派的山岳之镇——丁日昌。

丁日昌是个天生的耿直汉,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他20岁那年考中秀才,补了一个廪生。按照道理,廪生应该是由朝廷供养,可当地官员手握钱粮就是不发。丁日昌气急了,一个人跑到县衙门口击鼓大骂:“青天白日,饿死廪生!”直骂得县太爷缩在后堂不敢出来,其个性可想而知。

等到后来涉足官场,他作风不改,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上条陈整顿吏治。在安徽也上、在上海也上、在福建也上,汰虚去冗毫不手软,贪官污吏一个也不放过,搞得“官不聊生”,称得上是晚清官僚里少有的能员。以至于连慈禧太后都不得不感叹:“尔在江苏,官场虽恨你,然百姓却感激尔,我也知道。”据说丁日昌在福建去职以后,福建巡抚王凯泰有一次请假回籍,路上看到一个流氓端着一碗红糖水,故意等着人撞翻,然后强行讹诈。旁边一个老人摇头叹息:“若丁抚台在此,尔何敢如此!”

丁日昌为人正派,作风强硬,理所当然地招致了其他颟顸官员的排斥。那些官员面上不敢说什么,私下里都骂他是“丁鬼奴”。这个外号是有原因的,因为丁除了会内治以外,还熟悉洋务,跟江南造船厂等洋务企业渊源颇深,经常跟洋人打交道。恭亲王奕䜣就因为支持洋务,被人骂成是鬼子六,这次丁日昌更惨,连鬼子都算不上,只是一个鬼奴。

可惜这个外号完全名不副实——这个“丁鬼奴”非但不是洋鬼子的奴仆,恰好相反,他最擅长收拾洋鬼子,专克外国人。

他甫一就任苏松太道,就先干了件大事。当时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戈登率领的常胜军无所事事,在上海整天晃悠。朝廷怕尾大不掉,让他设法遣裁。丁日昌二话不说,捋起袖子就上,跟英国折冲几次,竟说服了英国人发出遣裁文书,调戈登回国。可裁撤在英国总领事巴夏礼这里碰了钉子。

巴夏礼是什么人?那是个头上长角、眼珠发蓝的狠角色,曾经一手策划了亚罗号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在通州代表英国跟清廷谈判,结果走到张家湾的时候,被逼急了的僧格林沁抓住当人质,利刃加颈依然谈笑风声。

这么一头约翰牛,哪里会把丁日昌放在眼里!下巴一抬,借口说根本没收到这种文书。丁日昌几次交涉未果,牛劲也上来了。他二话不说,立刻宣布裁遣文件失窃,英国领事馆需要戒严,把领事馆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巴夏礼几次要出门都被挡了回来,最后他在领事馆困守数日,缺衣少食,不得以只好通知丁日昌,说那份文件找到了。丁日昌盯着他把字给签了,这才撤了围。

紧接着,新官上任三把火,丁日昌挟着压制巴夏礼的余勇,呼啦啦啦一口气全烧到了洋人头上。他先把本来驻扎城内的英国兵撵到了城外,然后巧使手段,要回了吴淞口的炮台控制权,还搂草打兔子,顺手撤销了会防营向英法兵支付的军费。最后丁日昌抓了100多个在上海胡作非为的英国流氓,公开示众羞辱一番,挨个儿踢回英吉利去也。

这场火烧连营的好戏演得干净利落,挑不出一点毛病,让英国人想抗议都没地儿诉苦。生生气得英国总领事巴夏礼吹胡子瞪眼睛,也徒叹奈何。

可见丁日昌有勇有谋,惯于用洋人的规矩压迫洋人,整了你还让你说不出话来。碰上这么一号内外通吃的强人,巴夏礼尚且走不过几回合,雷诺一介小小洋行的经理,下场可想而知。

丁日昌接到关于利富洋行私设电报的报告之后,起初勃然大怒,随即又冷静下来。这事儿虽然小,牵涉却大。就在前一年,上海刚刚设立了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就是会审公廨的前身——由中外互派官员共同审理华洋之间案件,这起案子不是他一个人能作得了主。

不过他对付洋人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巴夏礼都被气得吐血,你雷诺算哪根葱?

于是丁日昌不动声色,一边派心腹去搜集利富洋行的情报,一边让人给沿线当地农民制造舆论,说这电报线路吸人魂魄,破人风水,同时暗示他们如果出了什么事官府绝不追究。当地农民本来就对这些电线杆看不顺眼,只是出于对官府的敬畏不敢妄自生事,如今既然官老爷都发话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五月二十八日,群情激昂的农民兄弟们在策动之下,一夜之间就把227根铜线电杆——那时候老百姓尚不知电报之名,都称为“铜线”或者“电线”——拔得干干净净。连木杆带电线就地瓜分,各自扛回家去。效率之高,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