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电报与晚清政治(第2/6页)

率先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的,是一位叫做经元善的老叟。

经元善,字莲珊,号剡溪聋叟,是上海著名的富商,热心于洋务和公益慈善事业,对民族企业尤为支持。当时由江苏、浙江、福建至广东的电报线路架设工程缺钱上马,需要吸纳民间资金,主持此事的盛宣怀找到经元善想办法,他当即痛快承诺,并和谢家福、郑观应联合组织35万两白银投入。以此功绩,经元善被李鸿章任命为上海电报局总办,从此与电报有了不解之缘,担任此职长达十八年之久,把上海电报局经营得风生水起,好不兴旺。对于维新变法,经元善是举双手赞成,并且身体力行,积极在上海实行新政。

慈禧改储的消息传来,同情光绪的经元善大为震惊。他当即向老上司盛宣怀去电,希望盛能和他一起上书,谏阻此事。可是让经元善大失所望的是,早已将时局看得通透的盛宣怀只回了他一封9个字的简短电报:“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

怎么办?是大声疾呼,还是蝇营狗苟?虽然出身商界,但他毕竟是饱受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忧愤之下,经元善骨子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热情被猛地激发了出来。

中国知识分子的激烈手段,不外乎伏阙上书之类。远有海瑞给嘉靖的直言上疏,震惊海内;近有康有为,联合了十八省三千多位举人公车上书。从方式而论,这些上书皆是手书奏折,递送入朝,无论海瑞还是康有为,均概莫能外。

但经元善却发古人所未发,开创了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见的手段——通电上书。

已亥交储之时,他身在上海,无法立刻赶到京城。劝说盛宣怀未果之后,经元善便利用自己在上海商界和电报局的影响力,奔走呼号,串联了绅商名流与新党官员一千二百三十一人——其中不乏章炳麟、蔡元培、唐才常、黄炎培这样的大人物——大家“公凑电资”,经元善以上海电报总办的名义,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全国发出了这样一封振聋发聩的著名电报:

“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忠体国,奏请皇上力疾临御,忽存退位之思,上以慰皇太后之忧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到这一封电报之后,大为震惊。一是因为这封电报竟在如今的政治形势之下仍旧去挑战慈禧,可谓虎口拔须,不知死活;二是因为落款人名之多,名头之盛,真是前所未见;三则是因为这封电报不只发给了总理衙门,还拍送到了各地的电报局,全国皆知。经元善这一手,让总理衙门立刻陷入被动,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更在全国舆论的火头上浇了一把油,被赞为“飞电阻谏,电动全球”。在这封的通电的引领下,再加上身在海外的康、梁等人的鼓吹,形成了一股用电报来表达民意的风潮。一时间各地纷纷致电总理衙门。“凡四十六埠”,各地同情变法的士绅们纷纷“集资发电”,最多时候电报总署竟然一天能接到12封劝谏慈禧不要擅行废立之事的电报。

这也是清末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以电报为斗争工具的民主事件,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电。它在极短的时间串联了舆论,凭借传统信息传递载体所达不到的高效率在大范围内发挥影响,效果卓著。尽管这一次通电并未能达到政治目的,经元善本人也因为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去了澳门。但他的作为却点醒了一批官场和民间的明白人:“原来,电报还可以这样来用。”

于是,紧接着,电报又一次在政治上发出了耀眼的光亮,这一次更是极大的震撼了晚清政治格局。

让我们从慈禧太后说起。

“已亥交储”之后,宫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紫禁城外却是风雨飘摇。民间舆论汹汹,怨声载道,列强更是心怀鬼胎,各有各的小算盘。慈禧太后恼恨那些洋人同情维新和光绪皇帝,甚至还窝藏朝廷钦犯康有为和梁启超。虽然对玩弄政治手腕有着天生的才能,但慈禧毕竟是个颟顸愚昧的深宫妇人,对于国际局势全不了解,在她看来,民间的风潮,都是洋鬼子鼓弄起来的,看看经元善等人的电报里,不是明明写着“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的么?

于是慈禧一怒之下意气用事,再加上毓贤、刚毅等满族大臣屡屡谗言,她竟然准备依靠义和团来“扶清灭洋”,最后竟干脆地干出了对英、法、德等“天下万国”宣战的可笑愚举。

一经宣战,举国哗然。

慈禧毕竟是坐在中国实际统治者这个宝座上数十年的人物,就算再昏聩,也不是寻常之辈。虽然裕禄等王公大臣一再传来“捷报”,但是义和团根本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她也是看得明白的。一方面寄希望于义和团的“神功”能够破敌,另一方面,又明知这些人并不真正可靠。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作用下,慈禧太后忽然想到了电报,这个她一向深恶痛绝的西洋玩意儿,或许能够在制夷方面发挥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