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射”场(二)(第3/4页)

望了一眼鹞的下那被劈碎的四支箭矢残骸,又望了一眼鹞的上那唯一的一支箭矢,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遵从于规矩:“乙辛字号鹞的,颍川书院学子,太史慈,成绩,一箭上等,四箭没,一分。”

“难以置信……”张煌惊地张着嘴连下巴都合不拢。

在他身旁,李通与陈到二人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地说道,“子义太耍宝了!这下好了,明明能满分的。”

[……]

曹操望了一眼场中的太史慈,又望了一眼张煌,眼中泛起几分莫名神色。

至于戏志才与郭嘉二人,他们俩早已笑地就差满地打滚了。

“太……太有意思了!”

“平生罕见,平生罕见啊!”

[若不是看在你俩是文士,而且是饱读诗书的文士,关系还不错,早揍你们了!]

李通、陈到、臧霸三人对视一眼,表情难免有些怏怏。

不过说到最懊恼的,恐怕还得数身为当事人的太史慈,他本来想在这一回合展露精湛的箭术,叫那帮不知天高地厚胆敢笑话他的学子们彻底闭嘴。这下好了,两回合下来只得一分,这种寒掺人的分数,简直叫人笑掉大牙。

而此时,荀彧那温和的声音宣告着‘射’场第三回合比试的开始。

“‘射’场第三回合,‘剡注’,开始。”说完,荀彧便开始解释这回合‘剡注’的注意事项,大意就是要让箭矢射出后,箭尾高,箭簇低,呈现徐徐而近的样子。

然而,尽管荀彧解释得已足够详细,可奈何太史慈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儒学‘射’艺教导,哪里会明白,只是笼统地将‘剡注’理解为抛射或者平射。

“唰——”

五支箭矢高高飞起,待飞到最高点后,箭矢向下飞落,巧之又巧地命中了靶子的上侧。笃笃笃笃笃,五支箭在那仅仅只有两指宽度的靶子上侧,倒着插入靶子,呈一条支线。

报靶的荀氏家仆呆了呆,继而报出了成绩:“乙辛字号鹞的,颍川书院学子,太史慈,成绩,五箭皆没,无分。”

“唉……”

张煌与黑羽鸦们摇头叹了口气,他们明白过来,太史慈恐怕是放弃了这一回合的比试,因此,猜着用了抛射,结果猜错,一分都没得。

不过这一回,无论是襄阳书院的学子还是颍川书院的学子,都不敢再笑话太史慈了。毕竟远处太史慈那个靶子上,那一排倒插在箭靶的箭矢,已足以吓到一大批文士。

究竟要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命中那仅仅只有两指宽度的靶子上端?

唯有一些隔得远,不曾瞧见太史慈的箭靶的家伙,仍然放声嘲笑着。然而更多的学子却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询问这个诡异的神箭手的底细。

‘射’场第四回合,乃是‘襄尺’。

准确地说,襄尺并不是一项射艺,而是一种礼仪,大意是与臣与君射、幼与长射,臣与幼不能与君与长并立,应让退后一尺。

因此,当陈王刘宠毫无征兆地出现在那一排考生的身旁时,那一排考生皆自觉地退后一步,这才开始射箭,这回只是普通的平射而已。而太史慈却不知其中道理,鹤立鸡群地跟陈王刘宠站在一条直线上,结果他的成绩可想而知。

“乙辛字号鹞的,颍川书院学子,太史慈,成绩,不尊仪礼,无分。”

整整四回合的比试,其余学子无不拿了至少二十分以上,可太史慈,却仅仅只有可怜的一分,哪怕他心态再好,也无法在忍受这种屈辱。

[岂有此理!……狗屁的儒学‘射’艺!]

心中发狠的太史慈望了一眼手中弓箭,抬手便要恨恨将其摔在地上,愤然离去。而就在他摔弓的瞬间,一只大手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任凭他如何施力,竟也无法挣脱。

“你……”太史慈愤然地转头望去,却发现拦下他的竟然是陈王刘宠。

“陈王殿下。”太史慈赶紧行礼道。

“你的心态可不怎么好啊。”陈王刘宠眼瞅着太史慈脸上的惊怒之色,淡淡说道:“本王问你,身为箭手最根本的,是什么?”

太史慈愣了一下,皱皱眉思忖道,“精准!”

“是心!”陈王刘宠淡然说了一句,继而接过太史慈手中的弓箭,拉弓搭箭射出一枚箭矢。只听嗖地一声,这枚箭矢正好命中且射穿太史慈的鹞的,并且恰恰好只露出一截箭簇。

“一……一箭上等!”远处传来了那名荀家家仆受宠若惊般的报靶声。

[这就是那啥‘白矢’吧?]

太史慈一脸不以为意的表情。

见此,刘宠也不恼怒,再取五箭连连射出,只见五箭相连,间距竟还要短于太史慈方才。

“笃笃笃——”

五箭且中鹞的,在靶上排成一条横线,而且每一支箭矢皆穿过靶子但仅露出箭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