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第3/5页)

后来的事实证明,事情的发展皆为蕙儿所言中。赵佶沉溺享乐、疏于朝政、昏聩误国的恶果,是在几年之后显现端倪的。而他热宠李师师为师师招来的忌恨,则在当时便激发了出来。

对李师师忌恨最甚,并且按捺不住地立即要找李师师麻烦的,就是在后宫里最得赵佶宠爱的那位刘安妃。

自从那日刘安妃尽施淫荡解数却仍未留得赵佶在其宫内过夜,她就对赵佶的行踪留了意,特地派出了亲信太监小顺子去用心打探。小顺子很快便探得,皇上并非是去了别家娘娘宫院,而是出宫去了一家唤作镇安坊的妓院。刘安妃听了,当时只是一哂而已。皇上去嫖娼乃一时兴趣所致,在她看来无甚大碍,只要不是被别院嫔妃争了自己的宠去便好。

但是不久之后,随着蔡攸事件、周邦彦事件和曹辅事件的连续发生,赵佶厚宠李师师的传闻不胫而走,渐渐地传遍了宫廷内外,便引起了刘安妃的重视。尤其是赵佶动用内库银帑重修镇安坊一事,传至刘安妃耳朵里后,就更是令其坐立不安了。

从赵佶这些不寻常的举动里,刘安妃完全可以感觉和想象得到,赵佶对于李师师的迷恋已经到了一种什么程度。看来那个李师师在皇上的心目中,已经产生了压倒自己的魅力。若再发展下去当会如何?会不会迎其进宫呢?固然李师师的身份十分下贱,但自己的出身不也甚是卑微吗?皇上若欲改变一个人的身份,那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那狐媚子一旦入得宫来,施展其娼妓荡术将皇上迷惑得晕头转向,焉知自己不会被皇上视为敝屣呢?这事可真是太危险了,必须防患其于未然,剪灭其于微末。

为了寻求抵御李师师媚惑皇上的合作力量,刘安妃曾暗暗地与郑皇后及其他宫院的娘娘们做过商议。郑皇后生性贤淑敦厚,虽也对赵佶的风流行径不满,却是无可奈何,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劝阻办法。其他各院嫔妃与刘安妃素有嫌隙,又知其心胸狭窄,与其相处时向来是话到嘴边留三分,难以推心置腹,议论到要紧处时皆哼哼哈哈地敷衍了事,无人与她拿捏正经主意。所以刘安妃转了一圈,仍落了个孤家寡人。气得她立着柳眉在心里恶恶地骂。

气骂于事无补,欲待解决问题,必须采取行动。没有人联合行动,只有自己来想办法。就不信我堂堂刘安妃斗不过你一个烟花娼妓。

那么计将安出?

单单在赵佶身上下功夫是不够的。目下他已鬼迷心窍,一时半会儿恐怕难得劝动他回心转意。唯有设法去对付那李师师,方为上策。如何去对付李师师呢?刘安妃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可资遣用之人,唤作林灵素。这林灵素是个道人,来到汴京多年,现在就居住在皇城内的东太乙宫里。

原来这大宋王朝,自打太宗时以来,便开始崇奉道教。宋太宗继其兄之位做了皇帝后,朝野内外传有所谓烛影斧声之说。为了洗刷自己的弑君篡位之嫌,宋太宗命人编造了一个道教神灵“翊圣”降显的神话,以证明其即位乃是皇权神授,并像煞有介事地在终南山上修建了一座上清太平宫,每逢有军国大事,均派人前往祭祷之。宋真宗时为镇服四海、夸示夷狄的政治需要,继续倡导道教,以道家学说为天书神言,逐渐地便使道教在诸教之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

至徽宗赵佶即位后,尤其是到了政和、宣和年间,为了外慑强敌,内安社稷,崇道尊道之风就发展到了狂热的程度。天下之道士因之均得到了朝廷的优待,有些知名道士甚至被赵佶亲召入京,延至宫内为大臣讲学。这些人并被赐允在京中建宫设观,广纳道徒。

据说在这些知名道士里,还真有几个奇人异士,诸如刘混康、张怀素、李德柔、虞仙姑、徐知常、王老至等,皆当时之著名方士。这些人或可知天卜地,或能呼风唤雨,或会画符镇邪,或善妙手回春,总之是都具有些常人所不及的特异功能。至于他们的法力究竟如何,是否真有那种撒豆成兵之类超越物质、超越自然的能耐,今人也难以考证。天下之大本来是无奇不有,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正未有穷期。在大量人世间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及传闻面前,也就很容易被一些假冒伪劣者钻空子,搅得江湖上良莠不分,真假难辨。

话说这个林灵素,原就不是个本分的人。此人乃浙江温州人氏,初名灵噩,出身寒微,落魄无形,终日放荡于市井间,是为游手好闲之徒。后来其出家入道,曾遇异人,学得了一些烧炼吐纳、遁甲飞升之术,在江湖上便渐有了点名气。

政和初年,林灵噩来汴京闯荡。恰在彼时,深受赵佶宠信的名道王老至刚刚仙逝,赵佶急需寻找其后继之人。闻得林灵噩在道界里略有声名,赵佶即于宫内便殿中召见了他,意欲检验其是否名实相副。林灵噩抓住这个机会,摇动如簧之舌,天地玄黄地一通神侃,竟是将赵佶侃得似懂非懂,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