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4/4页)

赵桓不想再打,是因为他对大局已完全绝望,而且唯恐负隅顽抗到底,他自己乃至整个皇族的下场会更加悲惨。但是面对群臣,他宣称的休战理由,却是“不忍令百姓再罹刀兵之厄”。

这个休战理由,听上去也算是蛮有道理。因为金军大肆扬言,宋军若再抵抗,他们便要屠城。由于殿帅王宗楚、京畿路提典刑狱秦元等将领,在危急时刻先后率大量兵马从城西北诸门亡命而逃,城里的禁军保甲等兵员已所剩无几。仅凭仓促聚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再如何玩儿命也是枉增牺牲,而且还会惹得金军兽性大发报复加剧。这个形势大家都看得很分明,因此既然赵桓甘愿妥协,再战之举也就附者甚微,难以成势了。

放弃了最后的抵抗,人们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与金人签订城下之盟上。大家唯求能保住国号家舍,便是无量天尊阿弥陀佛了。

宋朝的君臣又天真了。到了这一步,金人还容得他们酣睡于榻侧吗?为了辱弄宋朝,金军点名要太上皇赵佶去金营“通盟结约”。几经交涉,才改允赵桓前往。闰十一月三十日,赵桓由何栗、孙傅、陈过庭、孙觌等大臣陪同出抵青城,却被告知,须先上降表,方可议通盟之事。

赵桓身处刀斧丛中,哪敢言半个不字。次日在斋宫,赵桓与诸随员按照金人的苛刻要求,经三番五次修改,极尽谄媚之词,方草毕了用四六骈体书写的降表。在降表中,赵桓含愤忍辱,被迫自称“臣桓”,尊称金太宗完颜晟为“皇帝陛下”。这就意味着,自太祖赵匡胤起延绵了一百六十八年的宗庙香火,至此正式宣告灰飞烟灭。

有了这张降表,所谓通盟结约云云,也便等于扯淡了。赵宋王朝既已不复存在,不可一世的大金国还用得着与哪个鬼去结盟呢?抖抖瑟瑟地书罢降表,赵桓是欲哭无泪,欲啸无声。何栗、孙傅等随员面如死灰默然垂首,不敢亦不忍与赵桓的目光稍有对接。

靖康元年十二月一日,这个日期像一把锐利的钢刀,永远地插在了赵桓滴血不止的心头。而康王赵构那八面威风的大元帅府,恰恰就是在这一天,于相州升帐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