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舆论的转变(第3/3页)

翰林侍讲学士、周仁宗实录的常务副总裁官蔡宜,吏部文选司郎中汤奇,再加纪兴生,是林如海的至交好友。

贾环再拱手一礼,道谢道:“谢纪叔父。纪叔父请讲。”

贾环下了决定,对迎娶黛玉的方案做出修正,心中反而轻松起来。请方先生主婚,这个备用方案,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麻烦。不如皇帝赐婚,一劳永逸。

最多再等五年!

贾环对雍治天子的死期本来就有一个大致的预判:他认为是十年左右。有些事情,不在于他想不想得到。而是,多一个人的支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感受。何况是份量很重的高官的态度?

纪兴生的态度,让贾环感受到一股暖流、清风。同时,亦敏锐的意识到他和黛玉的感情,在舆论场中,将会发生转变:从抵触,变成惋惜。

这不同于纪小娘子的看法。一个尚书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很多人。而国朝的事情,向来是官场风气引导社会风气。这叫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这个人情,他要认。当然,也有那首词的功劳。

纪兴生笑呵呵的做个手势,叫贾环落座。

贾环依言坐下来。心里吐出一口气!时至今日,被雍治天子拒绝赐婚后,他真正的才感觉到心里的情绪稍稍缓过来。然而,溜猴的事,还得做!看看,到底谁耍谁?

……

……

纪兴生还没开口,这时,贾政带着小厮出现在门口,笑呵呵的走进来,“子初兄,让你久等了。犬子在东庄镇上酿酒,名太禧白。我府中正备着,今日一醉方休。”

纪兴生,贾环起身。纪兴生笑道:“正当如此。”寒暄几句,纪兴生道:“正和子玉说着,正好存周兄来了,我正好说出来。家兄有一子,年方19,在京中,准备参加今年的春闱。我想为他求娶贵府三姑娘,不知道存周兄意下如何?当然,并非今日就要定下来,只是有这么个意愿。”

纪家是政治世家。纪兴生的父亲,大伯,都曾是朝廷重臣。纪兴生的父亲官至宰辅,文华殿大学士。而19岁的举人,出自福建这样的科举强省,可谓少年英才。必然是纪家下一代的家主。

贾政刚想点头。心里似乎想起什么,看向贾环。

纪兴生微微一笑,喝着茶。京中早有传闻:贾环执掌贾府。要求娶贾氏女,肯定要问一问贾环的意见。他不同意,什么都白搭。

贾环一声苦笑。

宰辅手段啊!

朝堂中,除开军机处的三位大学士。要分成几派。数位重臣。比如山长就是朝堂重臣。

而纪侍郎,虽然是排名靠后的工部侍郎,掌部事,但纪家在朝堂树大根深,乃是闽人领袖,自成一派。纪家的势力如何呢?晋王、楚王的夺嫡之争,他都可以不表态,不站队。换言之,不管谁当皇帝,都得倚重他。

所以,朝堂之中,最想进军机处的,大概是楚王党的干将,刑部尚书白璋。但,最有希望的,却是纪兴生。阻碍他进入军机处的,只有资历!

这才是真正的储相啊!

……

……

贾环心里要领纪兴生的人情,但若说纪兴生在算计他,随后提出为侄儿求娶探春,这倒不是。

第一,纪兴生的话,讲的非常大胆。贾环要是不满的话,找天子实名举报,纪家被抄家的概率高达九成。

没有谁,会用这样的方式去算计。

第二,纪兴生为其侄儿的求娶,话说的很温和。其实,古代的婚姻,正常情况下,都不是三言两语,就仓促的定下来。双方有个意向,先谈着。

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没定下来之前,双方觉得不合适,还可以回绝。与现代的区别在于,谈婚嫁的双方,是男女双方的父母在谈,不是当事人。所以叫做包办婚姻!

贾环认为纪兴生这是宰辅手段。原因有两点。

第一,纪兴生气氛营造的不错。谈婚事,顺理成章。让人不反感。这是上位者的手段。

第二,一个人在庙堂上,能不能上位,不在于他有多少支持者。而在于他有多少反对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纪兴生,现在,就是在团结贾府。

婚事若成,纪家、贾家自是一条船上。婚事不成,就这样良好的互动氛围,贾府不可能去反对纪兴生进军机处。

政老爹和纪侍郎的私交很好。但两人的政治派系不同。这在庙堂中很正常。亲兄弟政见不同的都有。而且,贾府的力量,并不完全掌握在贾政手中。

……

……

脑子里想的很多,但实际上,只是一瞬间,贾环对看着他的贾政、纪兴生轻轻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