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0章 入秋(二)(第2/2页)

然而,南梁王赵元佐仅仅只是在中牟虚晃一招,只是露了个面就从中牟撤离,从旁偷袭了正在攻打沬邑的韩军,配合南燕军,重创了一支韩国军队。

可就当韩国邯郸军调集大军直逼沬邑时,却发现南梁王赵元佐已经绕了一个圈子,攻克了中牟北面一座防备不足的城池“临虑”,逼得韩军只好再次从沬邑抽调军队,堵死南梁王赵元佲向北挥军的道路。

对于南梁王赵元佐所用的战术,赵弘润心中多少有数,那即是所谓的奔袭——即让士卒只携带数日口粮,日夜兼程赶到某个地方,对该地展开攻势。

若能攻克该地,则视己方的军势,要么驻守,要么放火烧掉城池,迅速撤走,不给敌军卷土重来的机会;倘若偷袭失败,也不强硬攻城,迅速撤走。

总之,就是到处寻找敌方的薄弱地带攻打,消耗其兵力,并且不给敌方反击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一般要使用这种战术,就必须对当前的战略局势烂熟于心,能够像读心术般“读懂”敌军的兵力部署,说白了需要非常敏锐的战场直觉与卓越的眼光,不是一般将领能使用的战术。

但反过来说,这招战术的局限性也很大,尤其是对面像韩国这种拥有大量骑兵的国家。

毕竟步兵跑得再快,也没有骑兵的速度快。

这不,只是十几日工夫,南梁王赵元佐的“北二军”就被韩国的骑兵逮到了尾巴,然而结果,却是“北二军”在“临虑”西边的太行山伏击了韩国的骑兵,取得了太行大捷。

这让赵弘润不得不佩服那位三伯对于战况的精准把握,就仿佛是鸟瞰全局似的,紧盯着韩国军队的一举一动。

而相比较“北二军”,天水魏氏将领姜鄙所率领的“北三军”,尽管战功目前并不如南梁王赵元佐,但是进兵的势头却很凶猛。

记得前一阵子,魏国部署在“武遂”的军队与占据着“王峘”的韩军僵持不下,纵使是三卫军总统领李钲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攻克“王峘”。

可是姜鄙到了武遂后,就率领“北三军”强行攻克了“王峘”。

当然,这只是因为部署在“王峘”的韩军兵力不如“北三军”的关系,并不能证明姜鄙的韬略或者勇猛,但是随后,姜鄙率军抵达“曲沃”,一战投入所有兵力,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到最后,就连他自己亦亲自上阵,冒着箭雨当场斩杀了那支韩国军队的主将,可谓是一战扬名。

在那之后的几次战事,姜鄙所表现出来的勇猛,就连韩军都感到忌惮——连试探都没有,一开打就死磕,要么你死、要么我死,这种疯子谁受得了?

几场仗后,韩国的步兵几乎是绕着姜鄙走,只有骑兵敢在“北三军”面前晃晃。

当然,也只是敢晃晃,因为姜鄙针对韩国骑兵的对策,首先是针对骑兵的战马,弓弩射马、砍马腿,无所不用其极,唬地韩国的轻骑兵不敢轻易突击竖着“魏大将军姜鄙”旗号的“北三军”。

相比之下,东宫太子弘礼所执掌的“北一军”,彻底沦为背景,还未等他们想出攻克“曲沃”的战术,“曲沃”就被姜鄙攻克了。

而在那之后,“北一军”就只能在“北三军”身背后吃尘。

赵弘润真心觉得,有没有“北一军”,其实真的没啥影响。

当然,这只是赵弘润的偏见,事实上,在得到姜鄙这位猛将的协助后,东宫太子赵弘礼所率领的“北一军”也开始发力了,不过就是有点狐假虎威的意思,碰到难以招架的硬仗,姜鄙自行出面抗了,东宫党那批人,就在后面打打落水狗,捡捡东西,然后不要脸地开始抢夺姜鄙打下来的城池与土地。

总的来说,有了南梁王赵元佐与姜鄙加入的北疆战场,魏国一方逐渐开始挽回劣势,毕竟双方的兵力差距摆在那里。更何况,赵元佐、姜鄙、赵弘疆、卫穆、韶虎,各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帅才。

而秦国那边,待等到九月份的时候,秦国的军队终究是对魏国属地发动了攻势,而且攻势非常凶猛,一上来就是两路的进攻,一路进攻河东郡的西部,一路攻打三川郡的西北部。

河东郡暂且不说,而在三川郡的西部,羯族部落开始与秦国军队交战。

然而首战并不乐观,乌边部落的军队首先被打败,族长切拉尔赫仓皇迁移部落子民,投奔川雒联盟,而羯族部落那边,数量庞大的奴隶军碰到秦国同样数量庞大的黥面军,一日之内竟被杀掉四万余奴隶兵,鲜血染红了三川西部草原。

九月下旬,三川向魏国求援。

秦魏战火,由此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