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考举正试(第2/3页)

这份考卷的第一类目,是“刑律”,虽然介子鸱并不打算通过这份考卷仕官于刑部、大理寺、大梁府,但这并不妨碍他瞧一瞧那位肃王草拟的试题。

“刑律”,总得来说分“刑侦”、“律法”两类,前者考的是对案件的侦破能力,而后者考的是对律法的了解与熟记。

“第一题:暴雨之夜,一名凶徒闯入一户人家抢掠,被主人发现后仓皇逃离,那户主人带着乡邻连夜冒雨前往追捕,追到在城内一处破庙,发现嫌疑犯三名,一个粗鲁的壮汉,一个居无定所的无赖,还有一名云游僧人,三人的衣衫皆未曾被雨水打湿。由于不能判定窃贼是何人,众人便将三人扭送官府,然而县令一眼就看出真正人犯。试问:窃贼为谁?”

“……”

介子鸱张着嘴,目瞪口呆。

事实上不止是他,此刻无论露天考场内还是号房考场内,但凡是选择“乙卷”答题的考子们,在看到这一题后都傻眼了。

纵使是那些熟读刑律的学子们亦是目瞪口呆。

考题中那名县令怎么就“一眼看穿了人犯”了?那名县令简直就是神断啊!

他们这些考子反复读了几遍,此刻心中仍然是呆懵状态。

“这就是那位肃王殿下出了题?”

咽了咽唾沫,介子鸱有些后悔选择“乙卷”了,因为他感觉,这份“乙卷”的第一题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而与此同时,在夫子庙外,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大理寺少卿杨愈以及刑部总捕头尉迟方,亦得到了一份考卷,并且看到了“乙卷”上的这第一题。

“应该是那名粗鲁的壮汉吧?”总捕头尉迟方指着考题上一行字,说道:“两位且看,上面写到‘此壮汉蛮不讲理、企图拘捕’,这分明就是心中有鬼嘛!”

“老夫倒是觉得,像是那名居无定所的无赖……”大梁府褚书礼皱着眉头说道。

不得不说,这位老大人对游侠、无赖、地痞这类人的印象非常差。

三人中,唯独大理寺少卿杨愈在仔细反复看过考题后,笑而不语。

见他这幅表情,尉迟方好奇问道:“杨少卿莫非已知窃贼身份?”

杨愈微微一笑,说道:“倘若我没有猜错的话,是那个云游僧……两位且看,题中写到‘当日暴雨’,也就是说,被那户主人与乡邻追赶的窃贼,必定浑身湿漉。湿漉的衣衫可以更换,但湿漉的头发却无法遮掩,于是,那窃贼便将头发削去,假冒云游僧……因此,题中县令看到这三名疑犯,一眼就看穿这名假冒的云游僧正是那名窃贼。”

听到杨愈句句确凿的分析,尉迟方与褚书礼大感敬佩,连声称赞:不愧是大理寺少卿!

杨愈谦逊地摆摆手,随即拿起这份考卷来,咂咂嘴说道:“历来的考子大多只对刑律死记硬背,肃王殿下这题,恐怕至少会有七成的考子栽在上头……”

听闻此言,尉迟方与褚书礼对视一眼,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毕竟,就连他们俩都没能猜到考题的答案,要知道,他们也是司法官员,只不过并非是侧重刑侦的官员罢了。

正如大理寺少卿杨愈所猜测的那样,会试考场内那些考子,原本因为“肃王殿下亲自草拟考题”这个噱头而选择了“乙卷”,结果第一题,就给了他们迎面一记重击,纵使是熟读刑律的学子,亦被这一重击击地眼冒金星。

第一题都这样了,后面的还得了?

于是乎,一小部分考子悄悄将“乙卷”放回了纸袋,并抽出“甲卷”继续答题。

当然,也有些不信邪的考子出于性格的倔强,硬着头皮继续答题。

就比如介子鸱。

不得不说,介子鸱的才智确实没啥可说的,哪怕是首次遇到这种陌生的题目,他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后,亦推断出了“那名云游僧乃是窃贼”的真相,将答案以及推断依据写在纸上。

结果写完后他才幡然醒悟:他又不考刑司,答这个做什么?

但即便如此,介子鸱还是将目光投向了第二题——他对某位肃王殿下草拟的题目非常感兴趣。

而相比较第一题,第二题更为凶残。

“第二题:某男子的母亲过世了,在丧礼上,他看到一位前来吊念的女子,对其一见倾心。丧礼后,男子将亲姐杀死,试问:动机为何?”

“……”

看到这一题,介子鸱张着嘴,彻底懵了。

最终,介子鸱决定放弃“刑律”一项的考题,因为他感觉到了某位肃王殿下对他们这些学子们的恶念——那哪是对学子们的考题,哪怕是多年在职、经验丰富的刑官,也未见得能答上来啊。

他瞥了眼后续的题目,面色越来越凝重。

有的题目,纵使是他也看不懂,比如说:一户家庭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男孩,问另外一个也是男孩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