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5章 愈发不利的战况(第2/3页)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交战,郑遂、李瑁二人也摸清楚了他们的对手的实力,比如代郡守剧辛,又是一位“原太原守廉驳式”的韩将,非但个人武艺过人,在指挥作战方面亦滴水不漏,几次看穿了郑遂、李瑁二人的偷袭,令二人偷袭不成、反而损兵折将。

以至于最终只能老老实实地死守琪关。

至于韩将李睦率领的雁门骑兵,郑遂、李瑁二人暂时还没怎么与对方打过交道,但他们知道,他们派出关外打探消息的斥候,绝大多数都被李睦麾下的雁门骑兵在巡逻时杀掉的——那是一支非常擅长在战马上使用弓弩的骑兵。

不得不说,尽管郑遂、李瑁二人并没有轻视韩将李睦的雁门骑兵,但事实上,他们仍然低估了后者。

李睦麾下的雁门骑兵,那是非常擅长机动战的韩国骑兵,他们可以在与匈奴、林胡等外族骑兵的马战中,远距离用弓弩进攻、近距离用马刀作战,无论远近都能将那两方外族骑兵击败的精锐铁骑,论战斗素养,雁门骑兵在韩国所有步骑军队中,名列前茅。

当然了,雁门骑兵最可怕的,还是因为他们被一位叫做“李睦”的韩国名将统帅,他是整个雁门军的头脑与灵魂人物。

而这次攻打淇关,由于代郡守剧辛不想让李睦与他抢功劳,再加上淇关一带的地形也不利于雁门骑兵作战,因此,李睦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攻打淇关这件事当中,只是派出了些雁门骑兵,掌控了淇关一带的郊野而已。

原因很简单,因为魏将郑遂、李瑁二人作为燕王赵弘疆的宗卫,亦读过兵书,深知“一味防守无法赢得胜利”的道理,因此,时不时地也偷偷溜出关,偷袭韩军的运粮队伍,一度让韩军感到非常难受。

这也正是韩军总帅、康公韩虎一定要拿下淇关的原因,因为淇县就像是一颗扎在韩军体内钉子,让韩军无法无所顾忌地进攻河内郡。

“你可以从西边的山中撤退。”郑遂对李瑁说道,虽然李睦的雁门骑兵是很可怕,但若真要逃的话,李瑁未必不能从西侧的山中逃走。

然而听闻此言,李瑁却反口问道:“那你怎么不走?”

话刚说完,李瑁自己就沉默了,因为在他面前的郑遂,带有很严重的伤势——前几日在攻打淇关时,有一名韩兵用剑刺入了郑遂的右胸,郑遂当时能活下来实属奇迹。

可以预料,身负重伤的郑遂,绝对无法活着逃离淇关一带。

良久,李瑁看着城外的韩营,幽幽说道:“一个人赴黄泉,不觉得寂寞么?”

十月十六日,山阳军驻守的“淇关”,被韩将代郡守剧辛攻破,整整五千山阳军,坚守关隘、英勇战死,燕王赵弘疆的两名宗卫,郑遂、李瑁,率领着山阳军鏖战到最后时刻,待关隘被攻破后,放弃突围,壮烈战死。

同时期,魏韩边境上“百里平原战场”,韩军终于突破魏军的防守,南梁王赵元佐退入“汲县”。

不得不说,当赵弘润遗留下的百里矮墙防御被韩军突破后,河内郡对于韩军而言,已经几乎没有防御可言。

十月下旬时,“临虑”被韩将、北燕守乐弈攻破。

在即将破城时,燕王赵弘疆身披重甲、手持战矛,在城头上浴血奋战,将一名又一名攀上城头的韩兵杀死。

纵使是负责进攻临虑的韩将乐弈,亦对燕王赵弘疆格外关注,评价后者是“无愧魏王室子弟”、“山阳军之魂”。

也正因为这样,燕王赵弘疆赢得了韩军将士的尊敬,被称之为“山阳之虎”。

当然,在获得韩军将士敬佩的同时,燕王赵弘疆也遭到了韩军兵将的格外重视,往往只要在城墙上露面,便有韩军士卒的弓弩尾随而至,而一些个人实力颇强的韩军将领,亦将斩首燕王赵弘疆视为自己的目标。

轰隆一声,城门被攻破,在城头上发觉情况不对的赵弘疆,立刻转战城门,可奈何涌进来的韩兵犹如潮水,杀之不绝。

在危难关头,宗卫长曹焱拉住燕王赵弘疆,大声劝道:“殿下,城破在即,不可留守,速退!”

“放屁!给我守住!”燕王赵弘疆挣脱了宗卫长的拉扯,挥舞着战矛重新杀向城门。

见此,曹焱当机立断,与几名宗卫以及护卫,联手制住燕王赵弘疆,用绳索将其绑住,硬生生将其带走,强行突围。

“为燕王殿下殿后!”

无数山阳军的士卒自发留下断后,杀向迎面而来的韩军士卒。

十月十九日,临虑城破,约三千山阳军、两千南燕军战死,唯有数百魏军在城破时强行突围。

两日后,“汲县”被攻破,南梁王赵元佐退守“修武”。

待等到十月二十九,在康公韩虎所率二十几万大军面前死守“修武”长达七日的南梁王赵元佐,见城门被韩军攻破,只得下令撤退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