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1章 必胜的预兆(第3/4页)

汾阴县的县令,即是寇正,这也是一位赵弘润钦定的内朝大臣。

并且,赵弘润对寇正的期待,丝毫不亚于介子鸱。

但话说回来,寇正与介子鸱二人的抱负有所区别,介子鸱倾向于从上到下,即身处于魏国权力的核心,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令,使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而寇正则不同,他并没有太崇高的政治抱负,他只想着管理好治下,使治下的民众可以安居乐业。

正因为这样,前一阵赵弘润打算组建内朝时,曾派人请寇正到大梁任职,但寇正却婉言拒绝了——他不想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制定对于民众息息相关的政策。(注:古代有不少改革,就因为脱离实际、太想当然而失败。有时候,上位者因为不了解民间疾苦,难免会想当然地提出一些政令,叫下面的人施行,自以为能改善国情,结果很多时候,非但遭到那一撮得利者的反对,就连民众也不买账。)

当赵弘润见到寇正的时候,寇正正在河对岸的“汾阴津”,在一辆辆马车、马车上装满粮草,准备运到前线的几支魏军之中。

不得不说,寇正此时肩负的重任,相比较当初介子鸱在川雒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次魏国动用了多达四十万的军队,四十万人的口粮,可想而知后方粮草输运的重担是何等的沉重。

正因为如此,当赵弘润看到寇正的时候,这位汾阴县县令,正扯着嗓子指挥那些民夫,为此嗓子都喊哑了。

看到这一幕,赵弘润心中颇为感慨。

因为前几日他在垂拱殿内看到那一份份捷报时,看到的都是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等他魏国的名将在河套地区高歌凯进、大杀四方,可负责调运粮食的寇正呢,却几乎无人提及。

可事实上,寇正肩上承担的重量,丝毫不比那些前线的将领轻。

想到这里,赵弘润遂走到不远处的凉棚里。

见此,那些在凉棚里喝水、歇息的民夫们都感觉很惊奇。

毕竟赵弘润的穿着打扮,俨然就是一位富家子弟的公子,更别说,赵弘润身边跟着赵雀身穿着软甲的美侍,以及做护卫打扮的吕牧、周朴、穆青、褚亨等宗卫。

“这莫不是谁家的公子,带着美婢与护卫到这儿游玩来了?”

看着赵弘润走入凉棚,那些民夫们心下暗暗猜测道,不约而同地让开了路。

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位公子,不知有何贵干?”

赵弘润拱了拱手,和气地说道:“我见寇正大人嗓音沙哑,是故,想倒杯茶给他。”

见赵弘润这位疑似富家子弟的公子哥居然这般和气,并且又提到了受这些民夫们尊敬的寇正,凉棚内的气氛一下子活络了起来。

当即便有人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位公子,你说的寇正大人,那可真是好样的。”

说着,凉棚内的民夫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夸奖寇正,这个说寇正贵为汾阴令却毫无架子,那个说寇正这些日子与他们同甘共苦,甚至有时候会跟他们一起扛粮食装运马车。

赵弘润听了一圈,竟没有一人说寇正的不是。

官员历代分两种,一种是官、一种是父母官,而寇正,显然就是后者。

拿起一只缺了嘴的茶壶,赵弘润亲自倒了一杯茶,端着送到了远处的寇正面前,笑着说道:“寇大人,喝杯茶解解渴吧。”

寇正此时正感觉口渴,但又因为这批粮食必须今日发出,又顾不得歇息,这时听到有人帮他倒了杯茶,也没多想,在随便谢了一声后,就接过了茶碗——期间他的眼睛,依旧盯着不远处装运粮食的进度。

然而待等他喝了两口后,他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递茶给他的人,声音似乎有些耳熟。

于是,他转头瞧了一眼,当即便看到了站在他身边的赵弘润。

“肃、肃王?不,太子殿下?”

纵使是稳重如寇正,在看到赵弘润的时候,却也惊地险些将手中的茶碗打翻,下意识地就惊叫了出声,让赵弘润想阻止都来不及。

“肃王?”

“太子殿下?”

寇正附近的汾阴县官吏们亦惊呼起来,吓得寇正连连摆手示意:噤声!噤声!

听闻此言,那些官吏们心中会意,顿时就将赵弘润一行人围了起来,神色紧张地瞧着四周,仿佛是担心着四周会突然冒出什么对太子殿下不利的人。

虽然有些好笑于这些官员们毫无必要的紧张,但赵弘润也并未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文吏绑到一起,或许也不够褚亨一个人打的。

此时,寇正脸上仍带着几分惊色,压低声音说道:“太子殿下,您为何在这里?”

“我为何不能来?”赵弘润眨了眨眼睛。

寇正略带疑惑地打量着赵弘润,忽而表情古怪地说道:“太子殿下,您不会是偷跑出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