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1章 战略部署(第3/4页)

于是乎,在朝廷的默许下,魏国国内的贵族私军,包括秦国的军队以及三川郡的羯角骑兵,开始大规模在整个林中郡收刮财富,对那些此前并未明确投靠魏国、立场始终摇摆不定的游牧部落,开始施行清算。

部落里的牛马羊被牵走,部落里的族人沦为奴隶,其中那些有姿色的少女,也沦为的易物,眨眼工夫,一个部落就被瓜分地干干净净。(注:因为某些原因,这方面略写。确切地说,这场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我基本上都是略写,没办法,防微杜渐嘛,只能写写中原人的内战。)

而那些早早就由其族长亲自到魏军俯首称臣的游牧民族,比如鲜卑、铁勒等几个弱小的民族(部落),则侥幸逃过一劫,只是心惊肉跳地看着秦魏联军以及与他们一样是游牧民族出身的羯角骑兵,将一个个比他们更大的部落拆散。

至于像商水军、魏武军、镇反军、北一军、山阳军等驻军级的魏军精锐之师,在这个时间段则分批设法渡过大河,继续追击林胡。

临河平原,也就是如今已被魏国东宫太子赵弘润该名为“朔方郡”的这片土地,它的北面有两条大河分支,分别叫做“南河”与“北河”。

其中,南河的东面有一条横向山脉,称作“阴山”,从地理上看,可以成为“九原郡”的天然屏障;而北河的北面,也同样有一条横向山脉,称作“阳山”,从地理上看可以成为“朔方郡”的天然屏障。

因此,为了朔方郡与九原郡的长治久安,魏军眼下要做的,就是继续追击林胡,将林胡彻底赶出“阳山-阴山”这道天然形成的屏障以外。

八月初至八月中旬,在诸路魏军的联合攻势下,林胡与匈奴节节败退,其中有一部分向魏军投降,换取在河套地区继续生活的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林胡与匈奴也不晓得从哪里打探到赵弘润这位魏国的东宫太子目前就在朔方郡,献上了百余名本部落的少女。

平心而论,那些林胡的少女,水灵灵的,还是挺可爱的。

只不过,赵弘润对他们的要求就只有那份“化胡令”,只要这些游牧民族愿意真心接受中原文化,他倒也不至于赶尽杀绝。

然而,绝大多数的林胡与匈奴,还是选择了北迁,大概是想着先避让魏国锋芒,待魏国日后变得许多再卷土重来,重新夺取河套地区的想法。

对于这些拒不臣服魏国,拒不接受中原文化的异族,赵弘润自然也不会客气,下令各路魏军将其尽数驱逐到“阳山-阴山”以北。

八月中旬,在这场追逐战之后,赵弘润在诸位将军的陪同下,登上了朔方郡北部的“阳山”,登高眺望周围一带。

期间,他指着东北走向的“阳山”与“阴山”说道:“这一带,适合修筑长城边塞,我决定让朝廷用十年工夫,在这里修筑一条长城……”

听闻此言,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很是惊讶,要知道,他们还渴望着继续向北征战呢,毕竟据他们从林胡俘虏口中所知的情报,在河套地区以北,那里仍有一望无际的疆域。

甚至于,比整个魏国还要大。

事实上,不单单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此刻在赵弘润身边的魏国将领们,谁不想开疆辟土、青史留名?

但是赵弘润却摇了摇头,说道:“打的下,守不住……不,应该有没有驻守的意义。”

平心而论,其实以河套地区如今的兵力,魏军是完全有能力继续向北挺进的,去进攻北方那片辽阔的土地。

只是这没有意义,毕竟朔方郡的北方,已经是可以称作高原的地方,虽然植被并不少,但因为地形复杂,多的是高原地带特有的沟壑、山谷,事实上远不如平坦的河套平原更适合放牧。

更何况以魏国如今的实力而言,纵使魏军能往北打下几百里或者上千里的疆域,也分不出那么多兵力去驻守;可若派小股兵力深入驻守于北方草原,那又几无意义,充其量就是起到一个前哨的作用罢了。

在听到赵弘润的解释后,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遗憾地发现,他魏国对那片北方土地,还真没有什么需求。

于是乎,魏军见好就收,止步于“阳山-阴山”。

而同时,赵弘润则以东宫太子的名义传令于大梁朝廷,令朝廷工部尽快筹拟章程,在“阳山-阴山”这边,依山兴修长城边塞,一方面用来划分魏国疆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境外的游牧民族日后袭掠河套。

毕竟,虽然通过这场战争,魏国已在西北方打响了名气,但在西边的“河西走廊(即凉州)”,在那边广阔的土地上,依旧存在着中原人统称为“西羌”的强大异族,更别说因此这场战争而彻底结下仇怨的林胡与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