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5章 联楚与亲征(第3/4页)

“……这都能猜到?”

“怎么可能?”魏天子面色一板,咳嗽一声后正色说道:“总而言之,接下来就看熊拓是否能耐得住寂寞。”

“儿臣明白。”赵弘润点了点头。

魏天子赵元偲耐住寂寞,埋头沉浸于发展魏国长达二十年,这才给接班的赵弘润打了坚实的基础,而倘若楚暘城君熊拓也能耐得住寂寞,那么,二十年之后,楚国很有可能会逐渐令中原感到惊惧,就如眼下的魏国一样。

最终,当赵弘润询问他父皇,是否要跟楚国结盟时,魏天子赵元偲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半晌后这才没好气地说道:“你方才不就是在权衡利弊么?这话都让你给说完了,朕还有什么好说的?日后这种事,你自己拿主意就行了。”

不可否认,魏天子确实有些感动于儿子在大事上还记得与他商量,可尴尬的是,这个儿子的决定每每都很明智,他实在是说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提议——说实话,作为老子,他感觉很没面子。

“喜怒无常,看样子是进入更年期了……”

怀揣着对他父皇的恶意揣测,赵弘润一脸莫名其妙地离开了。

看着儿子离去时的背影,魏天子忍不住又长叹一声:“朕……真的是老了。”

大太监童宪从始至终在旁观瞧,此时笑着劝说道:“老奴以为,陛下如今为太子殿下感到骄傲……这就足够了。”

看了眼童宪,魏天子惆怅地点了点头:有这样出色的儿子,确实是足慰平生。

或许这就是天下许多父亲的通病:当他们发现儿子逐渐超越自己时,一方面为儿子感到自豪,而另一方面,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

当日,从甘露殿返回东宫后,赵弘润便将礼部尚书杜宥请到了东宫。

听闻召见,礼部尚书杜宥急匆匆地赶到了长青殿的侧殿。

他知道,虽然这位太子殿下平日里将国事丢给他们垂拱殿内朝,但每每召见他们时,必定是有什么大事,再联想到前两日他礼部的左侍郎朱瑾曾上奏建议与楚国结盟,杜宥大概也就猜到了几分。

果不其然,待等他来到长青殿的侧殿时,已在侧殿等待了许久的赵弘润,果然对他说起了此事:“杜大人,本王要求礼部派一名使者前往楚国,待我大魏的军队战胜齐军之后,设法求见暘城君熊拓,促使‘魏楚结盟’……”

听闻此言,杜宥毫无意外之色,在点点头后询问道:“臣领命……我礼部有干才‘唐沮’,足以担此重任,却不知此番谈判,我大魏可以给楚国许诺什么,还请太子殿下示下。”

他口中的“许诺”,说白了就是给楚国什么好处,让楚国在这个时候选择站在他魏国这边。

毕竟这次楚国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看着韩国、齐国、魏国三个国家打成一片。

赵弘润想了想,说道:“告诉熊拓,躲在一旁看戏没什么意思,不如跳入场中一起打个痛快。齐王吕僖尚在时,他楚国不是被齐国打压了二十几年么?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报复齐国,顺便,还可以让他刷一刷武功,我才不信,当初好战黩武的熊拓,这次还真能忍得住性子,在旁围观……不过,别指望本王会给他什么好处,若他聪明的话就应该明白,我大魏才是最后的胜出者,劝他尽早站在我大魏这一方,日后一同以胜利方的名义,分享得胜国的待遇。”

“……”

礼部尚书杜宥表情古怪地看着眼前这位太子殿下,心下暗暗表示:这果然是相当强势的一番言论。

只不过,过于强势了吧?

什么都不想付出,就想楚国白白为他魏国出力,这不太现实吧?

想了想,他暗示道:“殿下,只是这样的话,或许……恐怕不能说动楚国。”

赵弘润闻言摸了摸下巴,说道:“那就再加一句……若楚国打下齐国的城池,哪怕是齐国的王都临淄,本王都将坚定不移地支持楚国对该座城池的所有权,并在日后齐国进犯楚国时,援助楚国。”

听闻此言,礼部尚书杜宥又暗示了两回,见赵弘润主意已决,便怀着尴尬的心情返回了垂拱殿。——纵使是身为魏人,他也对这位殿下的“吝啬”感到有几分尴尬。

当然,相信到时候最尴尬的,应该是他推荐的使臣“唐沮”,两手空空去见暘城君熊拓。

几日后,被赵弘润从河套地区调回了商水军,也陆续抵达大梁。

而此时齐国那边,北海军与琅琊军已穿过鲁国,正式进驻宋郡东部。

在得知此事后,赵弘润意识到时机来到,出人意料地发布诏令,改“太子府”为“天策府”,总摄魏国一概对外战事。(注:最后还是决定采用“天策府”,虽然书友们是很积极没错,但是什么“神盾局”、“战忽局”、“国防部”,怎么看都不贴合这个时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