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5章 稳固发展(二)(第2/4页)

离开时,这些位大臣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这个说“今日天色不错”,那个说“今日杨、孟两位大人的嘴皮子仗当真精彩”,至于“王位上空空如也”这个话题,却是谁也没有提及。

不得不说,魏国朝廷的官员们,还真是完美地做到了“国君在与不在一个样”,纵使国君赵润不在场,这些朝臣照样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朝议事宜。

在这种情况下,不免让人产生遐想:既然朝廷能完美地处理国内的政务,那么新君的作用又是什么?吉祥物么?

当然不是,其他历代君王姑且不说,至少在这一代,新君赵润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予诸大臣心安——只要知道这位曾横扫中原的陛下站在背后,纵使在朝议上瞧不见这位陛下,朝廷诸大臣们亦感觉无所畏惧。

反过来说,作为国君的赵润,他日后想要再离开大梁,恐怕也是几乎不太可能了。

告别了同僚,礼部尚书杜宥走向垂拱殿,一路上,笑容可掬地与路过的禁卫军巡逻队点点头打着招呼。

近段时间,杜宥的心情很好,虽然先王赵偲的驾崩固然让他十分伤感,但这位先王后继有人,继承王位的太子赵润,在他看来乃是一位雄才大略甚至超越其父的雄主,再加上他魏国目前致力于发展国内建设的势头,纵使杜宥都无法想象,待五年、十年之后,他魏国会强盛到何等地步。

唯一遗憾的是,新上位的新君频繁抱恙,这真是叫人揪心。

然而更揪心的,倘若这会儿他到御花园转一圈,准能看到那位身染怪疾的新君懒洋洋地躺在懒椅上,悠哉悠哉地晒太阳……

考虑到自己还想为国家、为那位新君再效力几年,礼部尚书杜宥决定无视这件事。

反正,只要那位陛下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待在皇宫内,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嘛。

甚至于,稍稍妥协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哼着不明就里的曲调,礼部尚书杜宥来到了垂拱殿。

此时在垂拱殿内,似蔺玉阳、虞子启、李粱、徐贯、介子鸱等内朝大臣们,早已到齐,正在内殿批阅奏章,瞧见礼部尚书杜宥满脸笑容地走进来,众内朝大臣心中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今日杜大人心情不错啊……”

“难道陛下今日上朝了?”

“不会吧?才装了一日的病,那位陛下不至于这么快就返回朝议才对……糟了糟了,我这次要输。”

在相视几眼后,诸内朝大臣们很默契地交换了几个眼神。

旋即,便有内朝大臣冯玉小心翼翼地问道:“杜大人,今日陛下他……上早朝了吗?”

听闻此言,原本还满脸高兴的礼部尚书杜宥,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顿时间,就见温崎满脸激动地攥了攥拳头,让杜宥看了一个正着。

在直直盯着温崎片刻后,杜宥有些不渝地问道:“温大人,您这是做什么呢?”

温崎被杜宥盯得有点心虚,一脸讪讪地解释道:“这持笔久了,手上未免脱力,故而……活动一下筋骨。”

“……”杜宥张了张嘴,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平静了一下心绪后,杜宥开口道:“今日在朝议时,户部尚书杨宜杨大人提出,朝廷当尽快拟定几名‘令尹’,前赴三川郡赴任,引导迁民落户,诸位大人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平心而论,若在往年,这种事应当由吏部来裁定,但“垂拱殿内朝”的存在,大幅度削减了朝廷六部的权柄。

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魏国的朝廷机构中,唯有“天策府”在地位上能与“垂拱殿内朝”相提并论,不过,天策府只负责对外兵事以及对内的监察(防止有人造反作乱),与垂拱殿内朝并无职权上的冲突。

“三川郡的令尹啊。”蔺玉阳摸了摸下巴,轻笑着说道:“这还真是个肥差啊……”

说着,他见殿内诸大臣不解地看向自己,遂笑着解释道:“其实早在五六日前,原阳王世子赵琇就拜访了蔺某的府邸,希望能出任雒城的令尹,再不济,都尉也成……”

听闻此言,前兵部尚书徐贯冷笑道:“原阳王的眼光倒是不俗,可惜,这父子二人皆是贪生怕死的怂包……举荐赵成琇,我觉得还不如举荐安平侯(赵郯)。”

还别说,当年韩国攻打魏国时,原阳王父子在韩军还未渡过大河天堑的情况下,就慌慌张张地从封邑逃到大梁,这非但让朝廷内的大臣多有看轻,就连宗府,事后也严厉惩戒了这对父子。

甚至于,宗府当时的言辞很锋利:不配做赵氏一族子孙!

相比之下,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这些赵氏一族的王侯,在那场事关魏国存亡的战争中表现地颇为出色,并在事后也得到了宗府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