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9章 平定宋郡(第3/4页)

听闻此言,诸大臣在面面相觑之余,亦为之动容。

“陛下乃仁慈之君。”礼部尚书杜宥率先表态自己的态度。

作为魏臣,他当然在意自己国家的利益,但作为礼部的尚书,他更在意的,还是己国君主、太子的品德。

而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就表现出了让杜宥万分欣慰的品德,或者说作为君王的器量。

可是……“宽恕”了宋王子欣,谁来背锅呢?

难道真要朝廷来背锅?

就在诸位大臣苦苦思索之际,就见赵润微笑着说道:“诸卿何须苦思?就当是朕以往错瞧了那向軱即可,温崎,代朕写一封祭奠向軱的檄文……”

“这……”

诸朝臣大惊失色:谁来背锅也不能是您啊!

然而,就在诸大臣们想要劝说之际,却见赵弘润抬手打断了他们,笑着说道:“人活一世,岂是事事都能料中?温崎,就按朕说的办!”

“……是。”

温崎看了看左右,随即拱手应下。

殿内诸臣对视一眼,并无人再劝说,他们都知道,只要是眼前这位陛下决定的事,那就一定不会再更改。

片刻后,待等赵弘润离开垂拱殿后,诸位大臣聚在一起商议。

在他们看来,谁背锅也不能是他们魏国的君主背锅啊——虽然说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在这个时代,君主就是天命之子,哪有轻易认错的道理?

这次就连杜宥抱持反对意见。

奈何那位陛下主意已决,他们再劝说也没用,只能要求温崎在写这片檄文时,尽可能地淡化他们魏国的君主,多多吹捧向軱,说不定宋民在看到吹捧的词句后,会忽略“魏王赵润承认自己先前看走眼”这件事。

值得一提的是,仅仅过了半个小时之后,这件事就被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得知,当他得知内朝诸大臣竟不知该如何圆这件事后,心下轻蔑一笑——在他看来,这再简单不过了!

于是乎,在没有跟礼部通过气的情况下,张启功自作主张叫他右都尉署的下属在宋国散播消息,隐晦地散播出了“向軱之死其过在于宋王子欣”的消息,并将“魏王赵润承认自己先前看走眼”这件事,改为“魏王赵润因为敬重向軱而同意庇护子欣、因此揽下了这件事”,这使得后来这份檄文传开后,魏王赵润非但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受到什么威名上的损害,反而让人对他大大改观,尤其是宋人。

唯独赵润对于张启功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很不满意,扣了张启功三个月的俸禄作为惩戒。

再说伪宋那边,魏国朝廷再次派遣了礼部官员“郑习”作为使者,前往滕城与北亳军交涉。

此时的宋国,君主子欣早已逃跑,而丞相向軱,亦在一个月前服毒自尽,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滕城乃是整个宋国,可谓是一片散沙,无论是滕地的百姓,还是北亳军的兵将,在这一个月来皆出现了大量的出逃。

这也难怪,倘若只是宋王子欣逃跑了,宋国还不至于如此混乱,但是作为精神支柱的向軱都服毒自尽了,这还顽抗什么?

由于害怕湖陵水军会趁机进攻,滕地的民众与北亳军的兵将们大量逃奔薛地,但也有依旧选择留在滕地的,比如向軱生前的左膀右臂,李惑、陈汜等北亳军将领。

不过尽管选择留在滕地,可似李惑、陈汜等将领,此刻也早已是毫无战意了,整日酗酒麻醉自己,不知所措,或许他们只是在等着湖陵魏军杀过微山湖,来砍下他们的首级。

但出人意料地,他们最终也没有等到湖陵水军,而是等到了魏国的使者“郑习”。

还记得几年前,郑习曾出使过宋郡,当时他的职责是劝说向軱这位北亳军的领袖归顺朝廷,但是,因为在“宋郡自治”这个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协议,最终,向軱放弃了魏国朝廷授予的类似“宋郡郡守”的官职,毅然率领北亳军对抗魏国,从而开始了宋郡与魏国的这场恩怨。

当时,郑习就曾见过李惑,而李惑也认得他,双方都不算陌生。

甚至于,鉴于郑习与向軱那时还相处地不错,李惑此番在再次见到郑习的时候,态度还是颇为恭顺的。

只是李惑今时今日的面貌,让郑习大吃一惊。

只见在郑习面前的李惑,蒙头散发、衣衫不整,眼眶凹陷、双目充血,且浑身上下酒糟味浓重,很显然是连番宿醉所导致。

“李惑将军,别来无恙啊。”

定了定神,被北亳军士卒领到此处的郑习,微笑着拱手道。

“郑大人。”

李惑愣了愣,随即便将郑习请入了自己的住所——只是一座很普通的民宅而已。

进屋后,郑习看到地上满是酒坛碎片,简直没有立足之地。

见此,稍稍清醒了一些的李惑亦感到莫名尴尬,连忙用脚扫开地上的碎片,将郑习请到屋内的木桌坐下——当然,桌上的那些空酒坛,亦被他不动声色地逐一放到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