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8章 变局(一)(第3/4页)

张开地愣了愣,在沉思了片刻后,赞誉道:“前所未有的仁政。”

这倒不是恭维,张开地作为韩国的丞相,确实是觉得魏国的政令非常可取。

其中最令他感到惊诧的,莫过于魏国政令中提出了“承包”这个概念,将国内的一个个工程承包给国内贵族势力建设,既让朝廷不花一个铜钱就完成了许多国内建设,又让国内贵族势力分到了利益,名副其实的双赢举措。

而在撇开这一层后,魏国亦致力于加强民生,适当打压贵族与世族,使国内各阶层的矛盾看,控制在一个可调控的范围内,这在张开地看来,确实是非常厉害。

而此时,张启功笑眯眯地说道:“张相满意就好……事实上,今日张某拜见了韩王陛下,韩王陛下已决定推行我大魏的政令。”

“……”

张开地有些惊愕地看向张启功。

说实话,他韩国此前的政令,确实有诸多弊端,不如魏国的政令完善,就比如在对待国内贵族的态度这方面,他韩国就不像魏国有底气。

倘若有魏国支持他蓟城完善政令改革,事实上对于国家而言,倒也是一件好事,问题就在于,这个国家日后到底是“韩”,还是“魏”呢?

要知道,政令,乃是一个国家的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因素,倘若他韩国直接沿用了魏国的政令,这跟被魏国吞并又能有多大区别?——充其量只是保留了一个“韩”的国号,以及一个毫无权力可言的傀儡君主罢了。

想到这里,张开地便有些犹豫。

见此,张启功意味深长地说道:“张相,此乃利于万名之举……国者,无民不立,无王不兴。我国君主亦尝言,先有民、才有国。足食、足兵、民信,即兴邦之三法……张相心中顾虑,张某多少亦能猜到,但张某以为,若大势不可违,何不顺应天时,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呢?……君主无论昏贤,只有一位,然而国民,却有万万千千,不是么?”

“……”

张开地神色复杂地看着张启功。

他听得出来,张启功这是在暗示他:韩国将来是否会被魏国吞并,这不是你能去干涉的。与其瞻前顾后,何不做些力所能及之事,比如改善国内子民。

张开地被说得哑口无言。

确实,此时他韩国,还有什么跟魏国谈条件的资格呢?暂且不说国力强弱的问题,关键是韩国再没有似韩然这等君主,也没有似韩武这等有骨气的韩使王族子弟。

在沉默了半晌后,张开地面带苦涩,勉强笑道:“张某一直以为张大人乃法家门徒,不曾想,对于儒学亦如此精通……”

听到这话,张启功的面色稍稍有些不自然。

没错,他刚才用来劝说张开地的言论,皆出自儒家言论。

“闲时偶尔翻翻。”张启功竭力表现出对儒家学术的不屑一顾。

不过必须承认,方才张启功用来劝说张开地的儒家言论,确实让张开地有所意动——或者就像张启功所暗示的那样,既然明知大势不可违,何不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使自己能不枉此生,无愧于国家以及同胞呢?

忽然,张开地好似想到了什么,表情古怪地看着张启功,意味深长地说道:“张某原以为,张大人会善待那些此前投靠了贵国的望族……”

他想到了那些陆陆续续向魏军投诚的国内贵族。

虽然听出了小小的讽刺,但张启功却不以为然,微笑说道:“是故才请张相出任相位呀。”

“……”

张开地眼角忍不住抽搐了两下。

他再一次证实,眼前这个魏人,实乃狠辣之辈。

晚上回到自己府邸,张平询问张开地道:“父亲当真要出任相位?”

“别无办法。”张开地摇了摇头,叹息说道:“张启功此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若为父执意拒绝,想必他会设法使我妥协……索性最终都要妥协,何必使关系闹僵?”

张平闻言点了点头。

确实,除非他张氏一门准备殉国,否则,迟早是要向魏国低头的。

想到这里,他遗憾地说道:“可惜那张启功未听信父亲,将李睦将军召回蓟城为相……”

“你当他傻啊?”

张开地苦笑摇头,当时他说这话,只是为了试探一下魏国是否有吞并他韩国的心思而已,岂是真的建议李睦出任相位?

这种事魏人肯定不会同意的。

“话说回来,父亲为何要建议魏军攻打齐国?”张平又问道,他也觉得,魏军不救本土而攻打齐国,实属最明智的上策。

张开地闻言摇头说道:“你莫以为天底下就只有你我父子是聪明人,若是为父所料不差的话,张启功与赵疆,恐怕早就已决定顺势攻打齐、鲁两国,迫使齐鲁两国召回出征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