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1章 楚水君与相氏一族(第2/4页)

事实上当然不是,楚水君只是顾忌杀死平舆君熊琥的后果而已。

平舆君熊琥那是何许人?

即便如今彼此已经逐渐疏远、但仍然是楚王熊拓最信任的人之一,受后者的嘱咐,治理着偌大的楚西,若他敢杀死熊琥,熊拓绝对饶不了他。

要知道,如今楚王熊拓已经逐渐坐稳了楚国君主的位置,似项氏、景氏、黄氏、包括楚东的熊氏一族,他们与熊拓的矛盾、或者说因为利益而产生的分歧已逐步减弱,再加上如今面临着魏国的巨大威胁,这使得楚王熊拓已渐渐掌握了整个国家,哪怕失去楚水君这个旧日与楚东熊氏贵族作为沟通桥梁的纽带,亦不至于影响太大。

可能唯一需要顾及的,仅仅只是共工一脉巫女的报复而已——但说实话,倘若楚王熊拓下令厚待共工一脉的巫女,像苍青这些巫女,到时候也未必会因为楚水君的死而做出报复。

说到底,楚水君与共工脉巫女的结合,也只不过是利益的结合,而并非真正的上下级。

一句话,只因楚水君如今实力不足,故而只能小心翼翼、忍气吞声。

“为何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呢?”

骑马走在坎坷的荒道上,楚水君漠然回忆着。

他从一开始都不支持熊拓,原因很简单,因为熊拓的主观性太强——这性格的君主可以参考魏王赵润,即完全无法掌握的君主,因此他曾经选择了固陵君熊吾,一来是固陵君熊吾乃季连氏之女所生,与他亲份较近,二来也是因为熊吾此人志大才疏,容易把握。

可是没想到,固陵君熊吾竟然在去年的战争中战死于魏国睢阳,被魏国将领博西勒所杀,这非但全盘打乱了楚水君的谋划,甚至于,还让一部分季连氏、季氏、连氏、黄氏倒向了楚王熊拓。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效忠的对象死了,再没有选择余地的这些家族,唯有倒向楚王熊拓。

可以说,楚水君力荐固陵君熊吾作为偏师主帅这件事,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出现了坏了影响,简直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

眼下的他,已顾不上在楚国争夺权力,他迫切需要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才能在楚国保留一席之地。

毕竟楚王熊拓绝非善类,一旦他彻底失去价值,就会立刻抛弃他,用他的人头来改善与熊琥、芈芮的关系——这一点,楚水君深信不疑。

而此番前往巴蜀之地,就是楚水君准备东山再起的地方。

不是为了楚国,而是为了他自己。

说到巴蜀之地,楚水君对这片土地虽然谈不上有多了解,但也不至于过于陌生,至少,巴国内部的纷争他是很清楚的。

本来嘛,辅佐巴国的王族“巴氏一族”,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问题是,巴氏一族与祝融脉巫女的关系不错,而这迫使楚水君必须放弃。

说得难听点,若芈芮那帮祝融脉的巫女在巴氏一族面前杀了他们,巴氏一族或许都不会皱一下眉头,但倘若他们伤害到一名祝融脉的巫女,可能巴氏一族就会视他们为仇敌。

在这种情况下,楚水君当然不会选择巴氏一族,他准备在其他“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四支部落中,选择一方或者几方暂时栖身。

而据他所知,目前在巴国,就属“樊氏”与“相氏”两族势力最强大,不过具体情况如何,也得他亲眼见过之后再做评价。

最终,楚水君选择了“相氏一族”,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从楚国最西部的“巫郡”往西进入巴蜀,相氏一族的领地是必经之地。

相氏一族,生活在巫山西部的群岭以及山南的沿河盆地,其辖下城池有“鱼复”、“巫山”、“平昌”、“垫江”等等,这块土地在“巴楚战争”中是作为前线,但在“巴蜀战争”中却属于后方。

鉴于巴楚两国自两百余年前就鲜有战争,至此之后便是长达百余年的巴蜀战争,因此,相氏一族在这场战争中受到的损失最小,故而发展地也最快。

因为相氏一族的都城在“垫江(临江境)”,楚水君遂朝着垫江而去。(注:资料上说五座都城都在沿河,作者姑且将垫江划入五座都城之一,实在是找不到其余两座了。)

很快地,楚水君便撞见了巴国的士卒。

与中原国家的士卒不同,巴国的士卒,大抵仍然有将兽皮、藤枝等物制作成甲胄的习俗,他们将兽皮、藤条等物用油浸透,然后放在烈日下暴晒,反复几次过后,再编制成甲胄,既轻便又等抵挡弓弩。

当然,不是说巴国就不懂得像中原那般用金属矿石打造甲胄,只是因为地域关系,导致沉重的甲胄在这里并不流行而已——毕竟巴蜀境内山道坎坷,又多无数溪流,若穿戴着沉重的甲胄与敌人作战,搞不好还没瞧见敌人的影子,自己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