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3章 越国归降(第3/4页)

在此期间,越国将领吴起亲笔写了书信,将此事告知越王少康。

十几日后,越王少康在“会稽”收到了吴起的书信,在阅览罢书信后,沉默不语。

不得不说,此前越王少康最担心的,就是魏军焚山毁林,摧毁他越人的“地利”。

而如今,被他不幸料中,魏将田耽在先前一次吃了大亏之后,果然采取了焚山毁林的策略,虽然这个办法会使魏军进兵的速度被大大减缓,但问题是,他越人也因此失去了偷袭魏军的机会。

在一片被焚毁林木后的白地与魏军交锋?

搞不好魏军一波弩矢齐射,就能让他越国的军队折损过半,无力复战。

“只能到此为止了么?”

在反复思量对策之后,无计可施的越王少康长叹一声,决定与魏军交涉,乞求臣服。

事到如今,投降臣服,已经是越国唯一的存活可能,关键就看魏王赵润肯不肯接受他越国的投降,倘若魏王赵润不肯接受,那么即将迎接他越人,恐怕就是一面倒的屠杀。

为了证明诚意,越王少康将国内事物托付给信任的臣子,自己亲自来到魏将田耽的军中,向魏军表示愿意归顺魏国的心意。

说实话,田耽以及他麾下的兵将,由于在越国窝囊地损失了数千名袍泽,那是将越人恨地牙痒痒,恨不得将其全部杀死。

没想到越王少康倒也识时务,见魏军开始动真格的,便立刻投降,这让田耽与他的部下无从发泄心中怒气。

毕竟是否接受越国的归顺,这可是田耽以及他的部下可以做主的,必须请示魏王赵润,由后者亲自做出决定。

半个月后,乐弈亦得知了越王少康乞求投降的消息,立刻将此事禀报雒阳,请示魏王赵润。

在昭武十年的十一月份,乐弈的书信火速送到了雒阳,交到了魏王赵润手中。

在乐弈的书信后,他讲述了田耽如何迫使越国投降的经过,这让魏王赵润了解到,乐弈与田耽二人其实有能力杀死绝大多数的越人,所需要的不过是时间而已。

但在赵润看来,彻底逼死越人毫无意义,既牵制住了乐弈的兵力,亦叫他魏军背负了屠杀无辜的不好名声,再加上赵润本人也不喜欢无谓的屠杀,因此,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越王少康的投降。

数日后,雒阳朝廷派礼部右侍郎周裕前往越国。

因为天气的关系,周裕直到昭武十一年的四月,才抵达了越国。

当时,越国全境已经被乐弈、田耽二人率领的魏军占领。

倒不是说越王少康就这么信任魏国,在没有得到魏王赵润回应的情况下,就敢放任魏军进入他越国腹地,他只是没办法而已。

毕竟,只要凭借着“焚山毁林”这条计策,无论越国投降与否,乐弈与田耽二人率领的魏军,还是照样可以打到越国的都城会稽。

区别仅在于双方士卒的损失会因此变得更多而已。

幸运的是,魏王赵润并非嗜杀之人,魏昭武十一年四月前后,礼部右侍郎周裕觐见越王少康,转达了他魏国君主赵润的回应,代表魏国接受越王少康的投降,并按照惯例,改封越王少康为“越侯”。

越王、不,越侯少康仔细看罢了魏王赵润的书信,他很庆幸地发现,魏国的条件并不苛刻,除了“东瓯军移至天策府辖下”、“越国暂不允许私设军队”外,倒也没有其他什么苛刻的条件。

不过仔细想想,他越国这么贫穷落后,可能强盛的魏国也的确看不上眼。

魏昭武十一年四月初七,越王少康正式投降魏国,受封“越侯”。

至此,越国覆亡,吴越之地成为魏国的领土。

此时,乐弈与田耽才有空暇去关注司马尚、桓虎等人攻打楚国的进展。

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明明楚国已失去了五分之四的领土——此时魏将沈彧已打下长沙,只剩下一个彭蠡郡,但是集沈彧、桓虎、司马尚三支魏军,竟不能攻破楚国的“彭泽防线”,进而彻底覆亡楚国。

不得不说,此前就连魏王赵润也觉得,楚国覆亡就在不久之后,但事实却是,集沈彧、桓虎、司马尚三支魏军,打了整整一年,却无法突破楚国的“彭泽防线”,其原因,无非就是“彭泽防线”的地利优势太大。

毕竟整个彭蠡郡三面环山,唯有北面有两个“通道”,其一是西侧的山间谷道,最外围是“柴桑县(九江)”,它位于柴桑山的东侧,与南边的“彭泽县”隔河相望——正是这座城池,挡住了沈彧麾下的魏军。

经柴桑可直通彭蠡郡腹地,沿途仍有“历陵”、“海昬(hun)”两座城池,这让魏军难以从这条狭隘的谷道突入彭蠡郡。

事实上沈彧亦尝试调来战船,用水路突入彭泽,但奈何接连大江与彭泽的水道太窄,且河道两侧便是柴桑、彭泽两座城池,这两座仿佛是两座桥头堡,拒绝魏国的船只驶入彭泽。